中东的“刀光剑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以色列、犹太、内塔尼亚胡成了热门话题,犹太教的经典《塔木德》随之大“火”。探索犹太智慧的书很多,读必有感,其经营之术、教育之法、处事之道等,无不令人感慨其脑洞大开。
在“穷人和富人打官司”中,穷人说:“我的钱被富人偷走了。”富人矢口否认。法官问穷人:“你有什么证据吗?”穷人回答:“没有,我只有我的信仰。”法官思索后,让两人把右手伸出来,他用一个锅装满开水,让他们把右手放进开水中,看谁能忍受。穷人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去,而富人则犹豫不敢。法官最终判定穷人胜诉。富人不服,法官解释道:“穷人愿意把手放进开水,因为他相信神会证明他的清白,而你不敢,说明你心虚。”司法判定看信仰,说到底是通过观察行为来推断真相。
“学者和富翁”,则讲了一个自驱力的故事。有一个富翁对一位学者说:“我愿意给你很多钱,只要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像你一样有学问。”学者带着富翁和他的孩子来到海边,他默默地走向大海深处。富翁很着急,带着孩子也跟着下水。当海水快要没过头颈的时候,学者转身将富翁的孩子按入水中,孩子挣扎起来,学者才松手。
富翁很生气,质问学者。学者说:“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学问,但是你却不明白,学习就像在水中呼吸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如同在水下渴望呼吸一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你不能只是用金钱来堆砌孩子的教育,而是要让他自己产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孩子求知若“渴”,这与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何等相似。学习的主角永远是孩子自身,是状若井喷的内生动力,教育、启发与内应相碰撞,才会有智慧的火花。
如何寻找智慧之门?有一个年轻人想要寻找智慧,他听闻有一扇智慧之门,找到它就能获得无尽的智慧。他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一个地方,那里有许多门。每扇门上都有一个标识,但没有一扇门明确写着“智慧之门”。有一扇门写着“经验”,一扇门写着“知识”,还有一扇门写着“勤奋”。年轻人困惑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选择。这时,一位长者路过,告诉他:“这些门都通向智慧,你不能只选择一扇,因为经验、知识和勤奋共同才能开启智慧之门。”
如此理念孕育的下一代,很少会变为“凡夫俗子”。
《塔木德》中还有经营的智慧。如果豆子卖不出去,就把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改卖豆芽。要是豆芽卖不动,就让它长大些,变成豆苗来卖。而豆苗如果也卖不出去,就可以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卖。如果盆景也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长大结出新的豆子,这样就又可以卖豆子了。这种“弹性经营”模式不会有赔本的买卖。
一元钱也要赚,富有经商天赋的犹太人对“价格与价值”有独到的理解和运用。有一位犹太商人到一个小镇去卖铜制品。镇上的人只看到铜的表面价值,觉得价格应该很低。这位商人把铜加工成各种精美的小摆件、工艺品,价格立刻翻了几倍。不局限于物品原始状态,通过创新加工来提升价值。
“态度”也可以定输赢。《塔木德》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两个人争一件大衣,都说大衣是自己的。其中一个人说“我先抓住这件大衣的”,另一个人说“我先穿上这件大衣的”。最后拉比判定,把大衣分成两半。这时其中一个人说,“这样分我不满意,另一个人可以拿走整件大衣。”拉比根据这个人的让步,判定大衣归他。
不走寻常路线,注重观察当事人在面对利益分割时的态度,鼓励人们保持善良和宽容的品质。不仅仅是分配平等,还包括道德品质考量,这就是犹太人心中的“公正”。
《塔木德》中提出“78:22法则”,提醒人们关注少数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满足他们的需求,以赢得更大市场份额。
对诚信契约、目标达成等,“诚信而狡黠”的犹太人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大开眼界。
掩卷沉思,《塔木德》无处不“德”,又岂止于德呀!
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