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进场了。
不管美国的特斯拉,还是中国的优必选等企业,它们都把人形机器人推到了工业制造的场景。这会给人形机器人反馈最真实的数据,并帮助后者作出算法和工程层面的改进。
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之前,中国和美国的先进工厂已经配置了众多的、精良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会取代工业机器人的位置吗?
进厂
人形机器人的一个重点使用场景是汽车产业生态。
马斯克推出的擎天柱机器人,已经被实验性地布置在汽车电池的生产环节。在此前公开展示的案例里,擎天柱可以从生产线抓取电池,并将其放置入柜体的合适卡槽内,行走的速度也在逐步提升。
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在今年10月份发布的人形机器人 Walker S1。据该公司官方披露,这款机器人已经进入了比亚迪的工厂,它潜在的合作方还包括了一汽红旗、东风柳汽、吉利汽车等国内重点企业。据第一财经了解,优必选与这些整车企业,目前既有应用战略合作,也有订单合作。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实训获得数据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改进是当下企业更关注的方面。
人形机器人进厂之前,中国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已经排布了众多的工业机器人。这些工业机器人位置固定,以灵活的机械臂焊接或取放物品。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量。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装载量,却远超任何其他国家,这是因为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工业占GDP的比例,比发达国家更高一些。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半数是在中国。
“中国作为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的国家,十一年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机器人使用国。”ABB集团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中国区总裁韩晨对第一财经表示。正因此,ABB、库卡以及发那科等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也借助进博会、工业博览会等场景,在中国进行新品的首发。“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了,所以在中国一些新品的首发是最有世界影响力的。”
中国2023年汽车销量超过3000万台,美国销售规模仅次于中国,但其1550万台的销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半;中国的光伏产业,无论在技术、产能还是发电量,均是全球首位。
这些制造业的技术迭代快,生产工艺要求高,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了施展的舞台。人形机器人可能是在各个具体使用场景获得机会,比如超市的货架摆放,比如工业生产。人形机器人一旦技术突破,也会首先在中国工厂里找到最好的实战场景。
“工业场景比超市场景要更简单。”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是因为工业场景变量可控,而超市SKU数量多,且人走来走去更不可控。“有了简单的可控的环境,机器人在简单任务侧的落地会很容易。”
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广泛应用,预示着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
“不管是人形机器人还是通用机器人,抓取、摆放和转移,这三点(能力)一定是最先落地的。”曹巍认为,具身智能会从简单场景简单任务走向复杂场景复杂任务,这些环节的应用可能在未来2到3年爆发式地落地。
替代,还是互补
发那科、ABB等工业机器人大厂,是否感受到了来自人形机器人的威胁。
“目前从工业产线来讲,人形机器人——马斯克的擎天柱这种的——应该还是比较小众,在特殊的小工段,做一些工作还是有可能的。”韩晨对记者说,ABB与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探讨过其具体应用场景,尤其是传统机器人难以应对的场景。“比如一个应用,就是电器上的插接头。从机器人角度来讲,电线是柔性的,很难用传统机器人来做,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有潜力把这件事情做好。所以我们也在探索一些比较特殊的应用。”
但在绝大多数汽车工厂的环节,现在人形机器人在与传统机器人的对比中还没展示出竞争力。
据韩晨介绍,现在轮式的,甚至履带式的复合机器人,在这些工业场景应用比人形机器人来得更方便。因为在工业生产,无论是汽车,还是手机等消费电子的制造,工厂要求的是极致的效率。这一点,目前稍显笨拙的人形机器人达不到要求。
能源也是人形机器人尚未解决的难题。
“现在人形机器人本身能源利用率就不好,60%的能源实际上耗费在支持双腿上。所以在大工业场景里边,可能人形机器人未必是一个最好的选择。”韩晨表示,人形机器人只是对目前业态的一个补充。大部分工业场景下,现有的机器人体系能够完全解决掉,不需要人形机器人来介入。在工业场景上,人形机器人能做的,协作机器人大部分都能做;工业机器人能做的,现在人形机器人做不到。
在工业场景里,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可能形成互补关系。
据曹巍了解,特斯拉总装线之前的工序90%已经自动化了,但在总装线环节还有5万工人。“为什么总装线不用机器人呢?就是因为它全都属于柔性长尾场景,需要灵巧操作能力的人去做。具身智能公司替代的是这些人,而不是把前道工序里边传统机械臂做的事儿再做一遍。”
ABB、库卡在做的事情和这一代新的具身智能公司在做的事情,现在不在同一个范畴。曹巍认为,ABB和库卡做的还是程序化精度的事情,它们集中在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多一些,而做不了长尾的,灵活的、柔性的任务。“两套体系不太可比。但是库卡他们,其实也在学创业公司,也想去做(人形机器人)。”
成本降了
工业机器人竞争激烈。
ABB、库卡、发那科以及安川等四大家族在内的进口品牌,曾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八成。但国内的机器人企业近年发展起来了,据睿工业的统计,今年国内和国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翻转了,按照台数计算,国内产品超过了进口产品。
“本土企业的成长是必然的,对我们来说更多是一种动力,促使我们更快的创新,更好地融入到中国产业链。”韩晨对第一财经表示。
今年光伏、锂电等行业产能累积过多,而盈利过薄,这些行业对于新增机器人的投资变得谨慎了。
“市场变化非常快,我们现在看到,之前给我们带来很大增长的,像光伏、锂电,现在感觉趋于饱和,或者整个行业不太景气,投资放缓。”韩晨介绍说。“但我们也在积极倾听市场的声音,推出适应本土需求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机器人的价格战难以避免。企业要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在价格上作出一些牺牲。
中国已经有了庞大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的制造产能。这些产能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产业价格战,使得中国所产的通用部件成本和价格越来越低。
“过去两年,协作臂的价格至少降了50%以上。同样的6轴或7自由度的协作臂,价格可能从3万降到1.5万,接下来有可能降到8000元。”曹巍对记者表示。
人形机器人踩着工业机器人走过的路实现成本下降。
“国内做协作机械臂的公司,全中国有100家。大家都在打价格战,那越打越便宜,谁能够做到便宜谁能生存下来。”曹巍表示,“这里面包括传感器的成本、执行单元、算力成本,其实都是这样的趋势。”
成本足够低,是人形机器人大面积推广的核心要素。
马斯克此前表示,擎天柱机器人未来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数百万台,售价降至2万-3万美金。智元机器人方面则对第一财经表示,智元目前已经有数百台的量产能力,非常有信心未来量产将成本控制在20万RMB以内。
虽然现在人形机器人对工业机器人不构成重大威胁。但人工智能的进展是非线性的。对于它潜在的颠覆性影响,工业机器人企业也在留意。
发那科已经在产品中引入智能视觉方案,上海发那科也入选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生态联合体成员名单;ABB将其推出的OmniCore平台视作里程碑式的产品,它集成了人工智能、传感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系统。
在今年的进博会期间,ABB现场展示其OmniCore控制器与三台IRB 1300工业机器人配合,用装有红酒的玻璃杯呈现精确高速的运动控制挑战。在这项挑战中,多台机器人同时高速运动,路径精度达到0.6mm。与此前的产品相比,ABB将机器人运行速度提升25%。
“我们也在密切地关注(人形机器人),而且在一些底层技术,比如对于自然语言和动作示教,我们都有很多研究,这些方面都是相通的。”韩晨说,“如果哪一天临界点到来了,我们想往这方面拓展,也不会有太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