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是学生生活的美好部分,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重要时间段。如何推动课间走出“被约束”的困境,使之成为师生的“加油站”,这是班主任亟待思考和必须有效应对的问题。
让“铃响窗开”成为师生必须遵守的日常规范。下课铃声一响,靠窗的学生马上打开窗户,一方面让新鲜空气进来,把教室里的浑浊空气冲掉,确保下节课教室里充满新鲜空气,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也让个别有拖堂习惯的教师及时终止教学行为,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下一节课的准备。为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这个环节:一是班主任可以和科任教师沟通好,要求科任教师严格按铃声下课,一段时间后班主任通过班课会及时公布各位教师的遵守情况;二是安排专人负责,由靠窗的学生负责开关窗户,每次调整座位后靠窗的学生无条件延续该项任务,旁边的学生负责提醒;三是安排专人监督,值日生在学生全部离开教室时做最后的扫尾工作,确保全部窗户打开,教室通风;四是每隔一段时间对“开窗通风”情况进行总结,作为期末评优的一个要素。师生合作通过“开窗通风”,既保证了健康的学习环境,又保障了有序的教学生态。
让“整理教具”成为阻止教师拖堂的有效手段。下课时间一到,学校多媒体管理系统自动关停教室多媒体,这是学校可以做到而且是阻止教师拖堂极其有效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班主任可以实施一系列措施:一是电教委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负责整理保存上一节课的课件,并开启下一节课的准备程序,调试好各种多媒体工具;二是值日生负责整理讲台、擦拭黑板,督促同学简单整理座位旁边的个人物品并把各自的垃圾袋拿出教室投到室外的垃圾桶;三是科代表帮助教师收集教具,把相关作业本和教学工具送到教师办公室,下一节课的科代表去教师办公室取批改好的作业本。学生各司其职,既能及时阻止教师可能发生的拖堂行为,又能有序地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同时还能督促教师精简教学过程、把控课堂时间,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全员活动”成为学生走出教室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大脑和全身肌肉轻松一会儿,对巩固上节课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课间,让学生走出教室散散步、做做操,指挥肢体活动的神经中枢就会兴奋起来,让上课时兴奋的脑细胞休息一会儿,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学校素来就有课间“全员活动”安排,如跑步、做操、跳绳等,下课铃声一响班长或值日干部马上提醒同学走出教室进行活动,值日生负责简单清理教室,并把同学请出教室。学生可以打水、上厕所,但要保证一定时间的教室外活动,放松身心、清空大脑,走出上一节课的思维模式。“眼保健操”则是安排在教室的“全员活动”,学生在班干部的管理下高质量完成任务,也是让学生“身心走出课堂”的另一种形式。
让“楼道驿站”成为学生能量补充的美好去处。上课耗神又费力,课后适当补充能量非常重要,学校教学楼每层楼道都设置了“楼道驿站”,可让学生寄存食物、水果等,内有饮水机供学生取水饮用。学生补充了能量,才能精神饱满地迎接下节课。为了保证“驿站”的正常运营,确保学生课间的能量补充,班主任要对学生作出以下规定:一是不带食物和水果零食进教室,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三餐,这样不仅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确保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二是不允许正餐进教室,无论从学校食堂买的还是家里带来的饭菜都不能在教室里吃,这不单单是保证教室的空气质量问题,更多是保证学生的饮食质量和身体健康;三是不能带重口味的饮品和食物进校园,值日学生随时监督提醒;四是学生务必保证“驿站”卫生,管理好果皮纸屑,用完立刻放在教室外面的垃圾箱中。
有专家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又累又“卷”的学习竞争文化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不符合人的心理发展需要。为此,国家、社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禁止一切剥夺学生“课间休息权”的行为,让学生的课间休息得到充分的保障。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春晖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11月20日第9版
作者:须 丹 徐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