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5道千乘之国

图片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图片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注释】

道——动词,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乘音剩,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时代,打仗用车子,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载的城濮之战,晋文公还只七百乘。但是在那时代,战争频繁,无论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都必须扩充军备。侵略者更因为兼并的结果,兵车的发展速度更快;譬如晋国到平丘之会,据叔向的话,已有四千乘了(见《左传》昭公十三年)。千乘之国,在孔子之时已经不是大国,因此子路也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11·26)的话了。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因之常和“事”字连用,如《卫灵公篇》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爱人——古代“人”字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只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这里和“民”(使“民”以时)对言,用的是狭义。

使民以时——古代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即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违农时”,因此用意译。

图片

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乘,皆去声。道,治也。马氏云:“八百家出车一乘。”千乘,诸侯之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

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时,谓农隙之时。言治国之要,在此五者,亦务本之意也。程子曰:“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极,尧舜之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杨氏曰:“上不敬则下慢,不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然此特论其所存而已,未及为政也。苟无是心,则虽有政,不行焉。”胡氏曰:“凡此数者,又皆以敬为主。”愚谓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次第,读者宜细推之。

图片

钱穆《论语新解》: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千乘之国:道,领导义,犹言治。乘,兵车。能出兵车千乘,为当时一大国。

敬事而信:敬,谨慎专一意。于事能谨慎专一,又能有信,即不欺诈。
节用而爱人:损节财用,以爱人为念。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使民当于农隙,不妨其作业。
本章孔子论政,就在上者之心地言。敬于事,不骄肆,不欺诈,自守以信。不奢侈,节财用,存心爱人。遇有使于民,亦求不妨其生业。所言虽浅近,然政治不外于仁道,故惟具此仁心,乃可在上位,领导群伦。此亦通义,古今不殊。若昧忽于此,而专言法理权术,则非治道。
  【白话试译】
  先生说:“领导一个能出千乘兵车的大国,临事该谨慎专一,又要能守信。该节省财用,以爱人为念。使用民力,要顾及他们的生产时间。”

图片

《毓老师说论语》

子曰:“道(导,治理)千乘之国(诸侯之国),敬(钦)事而(能)信,节用(国家用度)而爱人,使民以时。”

此章皆行事之条件,必须身体力行。

“敬事而信”,“敬”,钦,慎始诚终,昔诏书后写“钦此”。

“敬事”,敬业乐群,做事不掉以轻心:不敬事,则虎头蛇尾。能信,“信则人任焉”(《阳货》)。

“节用而爱人”,“节”,搏节,节度,节省国家用度,因其拿自百姓,才不致因国用不足而横征暴敛。

“使民以时”,孟子所谓“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闲暇时再为国家做工。

随时,“时乘六龙以御天”。但乘时、识时为难!

图片

何士明《论语解读辞典》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千乘之国。道,动词,治理,这里指辅助君王治理。千乘,千辆兵车(千为确数)。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上乘兵士)。古时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诸侯国的强弱,春秋末“千乘之国”不能算大国,属中等诸侯国(11.26“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敬,谨慎,不怠慢,犹“兢兢业业”。郑玄笺:“敬,慎也。”事,指政事,作动词用,干好政事。而,连接并列成分。信,作动词用,守信用,有诚信。节用,节省费用。爱人,“人”泛指老百姓。

使民以时:使民,征用、役使老百姓。使,派遣,支使。以,依,按照。时,季节。以时,按照季节变化,在适当季节(农闲时)征用老百姓。

【译文】

孔子说:“(辅助君王)治理千辆兵车的国家,谨慎干好政事又守诚信,节省费用又爱惜老百姓,征用老百姓在适当季节。”

图片

【读书感悟】孔子的治国思想可能被误解了

很明显,孔子在这一章是谈治国思想的。从各家的注释来看,有的以为是三原则:“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和“使民以时”。也有人认为是五原则:“敬事”“而信”“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从数量上看似有分歧,其实相差不大。

但看了各位大家的注释,我个人总感觉他们对“敬事而信”的解读好像误解了孔子。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对此更加重视,《论语·述而》记载:子所慎者斋、战、疾。斋就是斋戒,是祭祀前的净身净心等整洁工作。

而孔子内心是反对战争的。《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而孔子对祭祀非常重视,集中体现在《论语·八佾》篇几章中。第10章“禘自既灌而住者,吾不欲观之矣。”第12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第13章“子入大庙,每事问。”第17章“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第10章和第12章可用来解释“敬”字。举行大型祭祀,君王要心存敬意,先用敬酒的方式接引神灵和祖先,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要认为神灵和祖先就在祭台上一样。

“事”也不是普通的政事,而是特指祭祀活动。第13章“子入大庙,每事问”就是孔子要了解每一种祭祀活动的内容和程序。《四子侍座》中也有一句“宗庙之事如会同”,同样是说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在《诗经》《礼记》《左传》等典籍中,也有很多“事”是指祭祀活动的。

“信”就是诚信,主要是指在祭祀过程中对神灵和祖先的诚信,不欺骗神灵和祖先。大家都熟悉《曹刿论战》,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回答的第二条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很好地诠释了“信”的意义。

综上我认为,这一章中的“敬事而信”应该翻译为:举办祭祀活动要恭敬而诚信。这才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和维护、恢复周礼的信念。

而孔子当时面对的现实又是什么呢?《论语·八佾》篇中同样说的很清楚。第1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第2章“三家者以《雍》彻。”第6章“季氏旅于泰山”等等,用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词就是“礼崩乐坏”。

所以孔子在这一章谈到治国思想时,才会把恢复周礼的“敬事而信”放在第一位,接着才是“节用而爱人”和“使民以时”。

我们再拿这一章与《论语·宪问》中子路和孔子的那段对话相对照。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说自己“一以贯之”,可见此言不虚。

以上是我个人读此章的一点感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