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开口就扫兴”上热搜?如何破解?专家支招

最近,“为什么有些父母一开口就扫兴”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记者采访部分学生后发现,孩子眼中的父母果然是各有各的扫兴,比如,有的孩子想和同学踢球却遭父母数落,有的孩子精心策划的派对因父母不允许化为乌有,还有的孩子怕被父母质疑不敢分享朋友圈……

图片

为什么家长总扫孩子的兴?初中学生家长胡一峰反思后觉得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孩子说的内容自己不了解;

一种是自己提的要求不符合孩子的自我“设计”;

一种是孩子的诉求得不到自己的响应。

胡先生说,当孩子因为他的扫兴而抱怨甚至发脾气,他有时难以克制自己,从解释说理变为和孩子大吵。不过,生气过后静心思之,他又觉得父母扫子女的兴,既是代沟的必然表现,也是家长履职使然,无需害怕和焦虑,也不能因为怕子女的扫兴而听之任之、一味溺爱,否则,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当然,“扫兴”不能变成“扫志”,如果因为长期对子女诉求不响应、不支持,而压抑了他们的志趣,甚至损害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憧憬,导致他们变得悲观消极乃至“佛系”“躺平”,那就不可取了。

图片

对此,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心理教研员白玉萍认为,每个成年人都是长大了的孩子,或者说,每个成年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未曾真正长大、未曾被安抚好的小孩,心理学称之为——“内在小孩”。虽已养育子女,但家长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过“期望受到挫折”“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他们自动地把紧张和焦虑投射给孩子,批评、否定成为他们教育孩子习惯性的表达方式,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的。从心理动力的角度来分析,家长需要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学会自我审视,超越并转化自身情绪。当家长接纳和理解了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减少对孩子的控制,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和欣赏,也就能进阶为“不扫兴的父母”了。

想解决不扫兴的问题,白玉萍建议,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不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要学会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要学会营造正能量氛围。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周围的人和环境对自身的巨大影响。和负能量的人相处得越久,就越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牢骚满腹、暴躁易怒。而如果你身边有一些豁达乐观之人,他们给你包容和信任,让你品尝春风化雨般的被关爱的感觉,获得坚强有力的支撑,你内在的哀伤和戾气减少,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温柔慈爱。与其抱怨黑暗,不如去点燃一支蜡烛。家长遇事要多看正向美好的一面,少说直至不说消极的语言,多说表扬的、欣赏的、鼓励的积极语言。例如,“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你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爸爸妈妈感到你一直在进步”“我们会用全力支持你”……同时,家长要付出努力改变,有意识地营造正能量氛围,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当孩子耳濡目染了家长的变化,对家长的亲近和信任也会增强。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贾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