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一群青年聚在一起,会做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年轻人开启了“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上夜校。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夜校以全新面貌再次“出圈”,在青年群体间广受好评。大家乐意去夜校学知识、长见识,互相鼓励“不再虚度晚间时光”。
以充分满足青年文化需求为目标,共青团阳泉市委聚焦青年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需求和兴趣爱好,多渠道整合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开办青年夜校,持续为广大青年提供有趣、有用、有意义的文化“大餐”。
立足“有趣”——
开设合青年“胃口”的课程
6月7日,由团市委主办,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阵地”开设的阳泉市青年夜校开课。青年夜校开设语言表演、合唱、吉他、瑜伽等公益课程,旨在丰富群众“8小时之外”的文化生活,为青年提供一个学习技能、交流思想、自我提升的平台。
“放松肩膀,调整坐姿,将手指轻轻搭在琴弦上……”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407教室,吉他老师尹琦一边调试吉他,一边引导学员进入状态。尹琦首先带领学员进行了基础的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练习,接着从吉他结构、持琴姿势、弹奏手型等方面进行了讲解,他细心观察每名学员的动作,不时走到他们身边进行一对一指导。
开设青年夜校,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一项重要举措。“市青年夜校开设的课程属于公益性质,师资经过严格遴选。我们积极与知名或有资质的教师合作,引入行业前沿知识与实践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袁江介绍,报名夜校的学员有教育从业者、办公室职员、创业者等,涵盖多个领域。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吉他,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学习,感觉既有趣又减压。”学员李庆兴说。
李庆兴是上班族,以前下班后常常宅在家里打游戏、刷视频,虽然很轻松,但总是感觉心里“空空的”。一天晚上,他在团市委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开设青年夜校的消息,便来这里看看。“每天下班之后,我们可以用音乐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李庆兴说。
为让夜校课程与青年人更加契合,团市委坚持用户思维,整合市青联委员、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市文化馆等资源,将青年夜校逐步打造成组织、凝聚、服务青年的新载体。截至目前,累计开设课程20余门,开展教学活动60余期,服务青年1500余人次。
聚焦“有用”——
打造青年喜爱的“充电站”
有人这样形容,青年夜校是成年人的“少年宫”。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态势。与少儿教育和老年大学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青年艺术教育的大片空白。
开设青年夜校,课程质量是关键。只有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教学形式,才能让夜校有持久吸引力,更好地满足青年的学习需求。
8月8日,矿区青年夜校在蔡洼街道蔡东社区开班。授课现场,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艺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梁兰花向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讲授布艺刺绣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演示和指导了布艺刺绣的基本针法。学员围在老师身旁,一起学习、交流布艺刺绣技艺。
“参加这次的青年夜校课程非常有意义,让我了解了我市的非遗文化,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学员康婷宣在课堂上收获满满,感觉“不虚此行”。
11月6日,团城区区委举办首期书法基础公益课堂。书法指导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学员讲解书法的历史渊源、基本笔法和字体结构。“起、形、收……”老师细致讲解并进行示范,学员认真聆听、观看,动手实践,学得不亦乐乎。
在郊区、平定县、盂县等地,青年夜校也纷纷聚焦青年实际需求,整合各类资源,开设了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郊区青年夜校依托社区活动中心开设书法、瑜伽等课程,平定青年夜校依托平定县青年之家开设非遗技艺体验公益课堂,盂县青年夜校依托盂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之家开设八段锦公益课堂,满足不同青年的兴趣爱好和提升需求。
坚持“有意义”——
为青年提供高质量服务
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日子在“两点一线”之间循环往复,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如何为平淡的生活增色添彩?我市青年夜校的探索为城市注入了新的青年活力。
“青年对夜校的关注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年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很大。”团市委组织部部长王志凤说,“夜校可以满足青年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我们希望利用夜晚时间为青年‘解锁’更多可能,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丰富兴趣爱好,结交到趣味相投的朋友。”
青年思想活跃、精力旺盛,青年夜校的“多地开花”,不仅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在理论学习、技能提升、文化生活、社交拓展等层面的向往和追求,更彰显了我市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艺术资源“沉下去”的不懈努力。
走进青年夜校,一间间灯火通明的教室里,青年朋友们聚在一起学习知识、交流探讨,享受美好时光。青年夜校不只是“夜校”,更像是一束微光、一盏明灯,凝聚起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进的信心与力量。
团市委书记蔺志鹏说:“我们将充分发挥团市委在资源整合与人员组织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接、培养不同领域青年群体的‘领头雁’,以青年夜校为载体,以我市青年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出更多青年需要、引领性强的课程,让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惠及更多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