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普——塑造冷战走向的关键人物:解密保罗·尼采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提到美国的冷战政策,大家的脑海里可能首先会浮现出“长电报(Long Telegram)”的作者——乔治·凯南——这位被称为“冷战之父”的人物。他的战略主张为美国的遏制政策奠定了基础。然而,凯南的继任者——保罗·尼采,虽然鲜为人知,但同样在冷战历史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尼采主导起草的NSC-68号(全称《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68 号备忘录》)文件将冷战引向一个新高度,是冷战走向“军事化”的重要里程碑。该文件不仅仅推动了美国军事预算的激增,也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和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长远影响。
本期编委
【文案】
杨语灵
【配音】
杨语灵
【剪辑】
颜鲁豫
【审核】
陆霜滢、张心妍、杨帆
保罗·尼采和他的NSC-68号文件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他与乔治·凯南的理念又有何不同?本期人物志,我们将一同揭开这位冷战鹰派战略家——保罗·尼采的面纱,分析他的思想根源,探讨他对冷战格局及美国外交政策的深远影响。
1907年,保罗·尼采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尼采的父亲是阿默斯特学院的文学教授,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出身名门家庭富裕的尼采从小就在精英学校接受教育、游历欧洲,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1929 年 9 月,尼采进入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狄龙-里德银行工作。尽管成为了独立富豪,但他发现金融界并不能满足他的抱负,他始终渴望更有意义的事业。
1937年,尼采亲身游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目睹了反犹浪潮和极权主义的阴影。回国后,他开始研读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著作《西方的没落》。这本书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八大文化模式,指出在国际社会中专制政体比民主政体更有竞争力,并得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的结论。这本书虽然塑造了尼采对专制政体的基本认识,却无法解答他内心的疑惑。于是,尼采离开银行,回到哈佛大学的社会学专业进行深造。
1939年到1941年,德国军队使用闪电战战术快速攻陷了波兰、丹麦、挪威等欧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尼采被华尔街同事引荐进入美国政府任职,成为罗斯福总统的行政助理。1944 年至 1946 年,尼采担任战略轰炸调查局局长,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立即访问日本进行评估。由于亲眼见证核武器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之后,他把避免美国本土遭到核打击视为美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
在评估原子弹爆炸效果时,保罗发现核武器虽然拥有巨大威力,但造成的损伤作用,很大程度上与常规武器并无本质区别。在日本舰队已被瓦解、空军开始采取自杀性攻击时,日本战败的命运就已成定局。在他看来,核轰炸是不必要的、核武器并不是决定性的,因此,战后除了核威慑之外,常规军队力量的建设也同样重要。可以说,在日本调查的经历对尼采的战略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9年,尼采接替乔治凯南任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并协助起草了马歇尔计划的法案。1950 年 1 月,为了应对苏联引爆原子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局势,国务卿艾奇逊要求尼采主持一个跨部门研究小组,审查美国的外交和国防政策,该小组的工作成果便是NSC-68号文件。
该文件认为,苏联“受到一种与美国截然相反的新狂热信仰的鼓舞”,并被驱使“将其绝对权威强加于世界其他国家”,这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威胁几乎是永久性的。面对苏联的威胁,该文件列举了维持现状、孤立主义、发动战争和迅速全面扩军备战四种应对之策。其中,第四种方案是唯一现实且可行的选择。文件写道“要挫败克里姆林宫的计划,需要自由世界发展出一种能够成功运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并对苏联进行猛烈的政治攻势。这些都需要充足的军事后盾的支持。”
尽管尼采及其团队宣称,该文件是遏制政策的延续,但尼采将凯南呼吁的“灵活而谨慎地运用反击力量”解释为建立全面军事优势,建议美国政府需要迅速加强进行有限战争的能力。这与主张用经济援助和心理战的遏制政策相去甚远,凯南也批评该文件夸大了苏联的目标和能力,让美国做出过度军事化的反应。
1950 年 4 月,杜鲁门总统最初出于经济成本和国内政治代价的考量,并不打算接受该报告的建议。但两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这似乎证实了尼采对共产主义威胁的评估。就这样,在冷战局势紧张升级的背景下,乔治凯南的影响力日益减弱,而尼采的观点和策略逐渐被杜鲁门政府所接受和实施。
当主张“给防务预算减肥”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时,尼采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在国务院的影响力正在迅速衰退。与此同时,1950年2月麦卡锡发表了《国务院里的共产党》演说,麦卡锡主义开始盛行。尽管麦卡锡主义加剧了美国的红色恐慌,强化了 NSC-68 号文件观点的必要性,但尼采的德国移民后代及其华尔街精英的身份也使右翼媒体对其“忠诚度”产生怀疑。最终,尼采辞去了原定在国防部的新职位,离开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顾问圈。
1961年1月,肯尼迪政府上台,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很快发生变化、军费支出大幅扩张,尼采也借势重返政坛,参与了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讨论。1967年,尼采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并开始关注军备控制问题。他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探讨美国和苏联之间就军备控制达成协议的可能性。1969年,他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美国国防部长代表,与苏联代表在1972 年就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达成协议。
然而,美苏就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僵持不下,尼采的建议不被决策层接纳,尼克松政府又因水门事件而陷入颓势。随后,尼采也就主动辞去了军控谈判的工作。直到里根上台,他才再次出山。不过,他参与的日内瓦中程导弹条约谈判与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当时都以失败告终。1989 年 5 月 1 日,尼采在 82 岁时卸任公职,而他在NSC-68 号文件中花大笔墨塑造的那个“邪恶威胁”也在之后迅速解体衰退。
保罗·尼采不仅见证了冷战的全历史,他的职业生涯也成为了美国冷战政策演变的缩影。推动历史的不仅是台前的总统和大人物,也有那些默默塑造政策的幕后智囊。从起草NSC-68 号文件到参与军备控制谈判,保罗·尼采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提出的“以实力求安全”的理念深深地根植于美国的战略文化。虽然冷战已成为历史,但冷战式思维挥之不去,依然持续影响着今日的世界。
排版 | 吉红燕
文章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