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进千企丨解锁非球面加工“精度密码”

编者按




2022年9月以来,北京市科协按照北京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千人进千企”专项行动,通过遴选产业特派员服务企业纾难解困,形成一定成效。目前已有产业特派员3500余人,涵盖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12个领域,服务各类企业9500余家。

为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人才优势,宣传产业特派员典型人物和案例,带动更多的院士、专家投身“千人进千企”工作,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推出“千人进千企”专栏,介绍相关经验和成果。


非球面光学元件因其参数选择多,使得像差校正、像质提高、系统简化更为简单,在现代光学系统中应用广泛,尤其在空间望远镜、空间高分辨率相机、战略战术导弹导引头等领域中已不可或缺。而要加工出高精度非球面,就必须提高加工过程中的测量精度。北京市科协“千人进千企”产业特派员,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冯云鹏通过对非球面加工过程中矢高测量等关键共性问题的研究,成功提高了非球面加工中的面型精度。


从技术输出到联合研发的跨越


冯云鹏的合作项目不同于传统的技术输出模式,而是选择了与企业进行联合研发的道路。这一转变不仅加速了大学研究成果的转化速度,还促使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更加主动参与,从而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我们之前主要是进行单纯的技术输出,但这种方式往往存在周期长、转化效率低的问题。”冯云鹏说道,“现在,我们与企业共同进行研发,这种开放式合作模式使得我们能够快速找到突破瓶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让企业更加了解我们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图片

研制仪器


在联合研发的过程中,冯云鹏与企业专家开放式合作,形成了多元化的视角。这种视角的碰撞,往往能够激发出突破瓶颈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他的团队也能够获取到更广泛的资源和更全面的知识,从而促成创新的发生。这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突破了现有技术或行业壁垒,还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与项目落地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冯云鹏强调,“科技创新是项目落地的前提和动力,而项目落地则是科技创新价值的最终体现。”为了确保科技创新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冯云鹏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非常注重技术的成熟度、成本控制以及生产流程的优化。同时,他们还积极与企业沟通,确保研发方向能够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在冯云鹏看来,科技创新与项目落地之间的关键环节在于资源的支持和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为此,他们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标准制定,为科技创新向项目落地转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共绘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蓝图


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于加速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冯云鹏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高校通常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但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理论或实验阶段。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企业在其中不仅获得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更在新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此外,深度合作还可以使得高校针对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冯云鹏团队在合作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也推动了产业的技术升级。


然而,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冯云鹏也遇到了不少挑战。“高校的研究通常是前瞻性和基础性的,而企业的需求则往往是短期的、应用导向的。”冯云鹏说道,“我们通过多次深入需求调研和召开技术协调会,确保研究方向与实际需求高度一致。这种精准对接不仅提高了研发效率,还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图片

线下交流


此外,高校和企业在资源分配和时间管理上可能存在不同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冯云鹏团队与企业明确了各自的目的和时间节点,制定了详细的项目计划,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灵活调整计划。这种高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按时完成。


通过校企合作,冯云鹏团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们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实际的产业应用场景,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团队的创造力,还推动了研究项目的深入与拓展。


“校企合作让我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工作,促进了跨学科合作与知识融合。”冯云鹏感慨道,“这种合作打破了学科界限,让我们能够整合多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深化合作 共享资源


基于当前的校企合作实践,冯云鹏对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充满了期待。他认为,未来校企合作将呈现出更加紧密和长期的战略合作态势。企业和高校将在更深层次上进行合作,共同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甚至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这种合作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项技术或产品,而是涵盖整个企业或行业的发展战略。


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科协“千人进千企”行动扮演了关键的桥梁和催化剂角色。冯云鹏作为产业特派员,深切感受到了这一行动带来的积极影响。他认为,“千人进千企”行动通过派遣专家和研究人员进入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有效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加速了知识和技术的流动与转化。


图片

线上讲座


然而,冯云鹏也指出了“千人进千企”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和遗憾。例如,一些研究成果在实验室阶段表现良好,但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却面临技术成熟度不够、成本过高或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未来,“千人进千企”也将在现有的短期合作基础上,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保障合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持续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助力。


来源:北京市科协创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