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 基尼亚尔:游荡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子

札记


“光自东方来。”基尼亚尔以当代视角发现、认识和认同中国文化,他像影子一样在其中游荡,不断追寻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东方智慧。


图片


原文 :《游荡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子》

作者 | 苏州大学    刘娟

图片 | 网络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在世界上,中国文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的世界性关注者当中,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 Guignard, 1948-  )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基尼亚尔以“熔历史想象、文学虚构、艺术审美、哲学思辨为一炉的创造性写作”著称于法国当代文坛。他出身音乐和语言学世家,曾师从法国著名哲学家埃玛纽埃尔·列维纳斯和保罗·利科,1968年甫登文坛时又受到法国著名作家路易-勒内·德福雷的赏识和指导。在基尼亚尔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中国文化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中国,尤其是遥远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基尼亚尔情感依托和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曾在作品中不无深意地写道:“古代中国就在我心脏四周。”2002年基尼亚尔以《游荡的影子》一书荣获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龚古尔奖。在书中,这位著作丰硕的法国当代作家对书名做出如下阐释:影子,就是那些古往今来的圣贤,那些远离尘世的隐修者,那些超凡脱俗的思想家。中国悠远文化中众多先贤的名字,老子、庄子、公孙龙、李商隐、韩愈等,与但丁、笛卡尔、伏尔泰、莎士比亚等西方文化名人并列出现在基尼亚尔的影子清单上。一直以来,基尼亚尔广泛阅读和借鉴中国古代典籍,在文学想象和现实生活中完成对中国圣贤的拜谒,憧憬并最终成为游荡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子。


阅读中国古代典籍

在中国古代,“文人”有多种内涵,很多时候,一个文人有着多重身份,往往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基尼亚尔尽管迄今为止已出版作品八十余部,并斩获多项文学大奖,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作家,而是把自己定义为“文人”,“最纯粹最古典意义上的文人,类似中国古代为文所化之人”。“文人”基尼亚尔只从事阅读和写作两种活动,在他看来,写作就是书写阅读,其本质就是阅读体验或阅读本身。经由阅读,基尼亚尔实现了对其他时期、文化和文明的漫游。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典籍是基尼亚尔跨时空游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阅读书单囊括了先秦经典著作、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


基尼亚尔认为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书本知识与历代经典,以对书面文字的阅读建立了文明。他在阅读中国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创作方法。他在为《李义山杂纂》的法译本所撰写的序言中,形象地解释了李商隐的做诗技巧被称作“獭祭鱼”的缘由:“正式写诗前,李义山总是收集、查阅和参考大量资料。人们称之为獭祭鱼。”基尼亚尔还认为李商隐的每句诗都能“引出彼此遥不相及的事物之间的新关系”,这得益于诗人把多种事物罗列在一起的清单手法。基尼亚尔在创作中广泛采用李商隐繁复用典和列清单的写作技巧。在作家看来,每个典故、每个清单都是反映当代世界的一个切面,其多义性和碎片化特征契合他注重探求过程而不言说确定的创作理念。另外,基尼亚尔从不否认《庄子》是他最为偏爱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这部中国哲学和文学上的名著对他在创作形式层面的影响巨大。《庄子》被称作“奇异的散文”“绝妙的诗”“赋的滥觞”“小说创作之祖”。受《庄子》融神话、故事、对话、言论等多种类别于一体无所不包的“泛文类”文体特征启发,基尼亚尔不愿再停留在任何典则形式上,他认为小说跟思辨性文论一样,由论据、列举、隐喻、辞源、引用、警句和故事构成,因而不再是一种类别,而是“所有类别的另一个”。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下,基尼亚尔倡导破除界限与框框,以《游荡的影子》为代表,他的作品汇集随笔、故事、传说、哲学思考等,消解了传统写作类别之间的界限,形成独树一帜的“无类别”写作。


图片


思考和接受中国道家思想

基尼亚尔曾多次强调庄子是他的师承之一。“师承”不仅指对《庄子》等中国古代典籍的阅读和借鉴让作家成功拓展了既有的文学空间,更为重要的意蕴在于庄子所倡导的道家思想成为他反思西方文明、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重要参照。基尼亚尔曾在1995年到河南庄子出生的村庄亲自拜谒。这段朝圣一般的“河南森林之旅”被作家详细记录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外国人曾到过那里。……我们在森林和黑夜中寻找庄子的坟墓,在墓前,我混乱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错愕。一座被干草覆盖的小山丘:这是我老师的坟墓。”基尼亚尔在坟头和墓碑都已不复存在的空无一物的“老师的坟墓”前领悟到与欲望永别的真谛,感受到物质缺失所带给他的是无与伦比的快乐。应该说,基尼亚尔所处的后工业时代,科技空前发达,物质极其丰富,传统价值观被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所颠覆和替代,人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导致生态、社会、精神等重重危机。面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基尼亚尔对建立在理性与功利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他在道家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中寻找到了新的对生活和对生命真谛的感悟,认为道家的生活态度是人类发展的方向。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基尼亚尔常常把儒家和道家两种哲学对立起来,自称自己先是儒家,后来成了道家。在基尼亚尔眼中,儒家是功利的,职责或身份是儒家“正名”的关键性要素,而道家则嘲笑功名利禄,认为社会地位或身份阻碍真正意义的生活和对自我的认知,因而拒绝或排斥社会身份。另外,儒家看重道德与权力,强调改造世界,而道家思想则倡导无为,倡导回归自然,实现与自然的融合,因而更为契合基尼亚尔这位法国当代作家的心灵追求,契合他要自由思考、秘密生活的夙愿。在作品中,基尼亚尔曾引用庄子拒绝出仕的故事来表明他“将曳尾于涂中”的意愿,即自己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浆中活着的乌龟,也不愿为身份或地位等物质欲望所束缚。基尼亚尔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在辉煌之后,最终放弃了俗世间的一切,走向了道家的生活,走向了天地之间,在那里,他们才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基尼亚尔自己也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做出了道家思想另一代表人物老子“远离周朝西出函谷关”那样的举动。1994年,他从著名的法国伽利玛出版社辞职,同时辞去一切社会职务,诸如凡尔赛国际艺术节主席等,退隐到小城桑思,潜心阅读和写作,选择了道家的超功利、超人世、超生死,与天(自然)同一,与宇宙和谐一致的生活方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解放,获得了心灵深处的莫大的快乐。


图片


“光自东方来。”基尼亚尔以当代视角发现、认识和认同中国文化,他像影子一样在其中游荡,不断追寻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东方智慧。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一般项目“法国当代文学中的道家思想研究”(22WWB001)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