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在2024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三位嘉宾——中和农信副总经理白雪梅、陕西海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子瑜、渤海证券股权融资总部负责人张可亮——分享了他们对于非银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中的贡献与挑战的深刻见解。
白雪梅:中和农信的普惠金融实践
中和农信的普惠金融实践白雪梅首先介绍了中和农信的历史和业务模式。中和农信起源于1996年的世界银行扶贫小额信贷项目,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6家小贷公司、服务覆盖20个省500多个县的集团公司。她强调,中和农信90%的客户是农户,体现了其纯正的普惠金融性质。白雪梅提到,中和农信的成功在于实现了商业可持续,同时保持了国际小额信贷的特征。她指出,尽管中和农信被业界视为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对于单体机构而言,模仿中和农信的模式存在难度,因为需要长期的耐心和资本积累。白雪梅还提到了普惠金融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利率问题。她认为,将“惠”解释为“便宜”是一种误导,这给普惠金融机构带来了压力。她呼吁政策层面应明确指导,让机构能够商业可持续地服务难以触达的重点人群。
刘子瑜:地方金融组织的挑战与创新
刘子瑜分享了他在普惠金融领域的观察和经验。他认为地方金融组织是国有大行和城商行的有效补充,尤其在主流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放策略退出时,地方金融组织能够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支持。他提在规避违约者道德风险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地方金融组织承担好主体责任和消保工作的落地,另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做好金融素质教育,建立对机构的保护机制,提高违约者制造道德风险的门槛。
张可亮:资本市场的普惠金融之路
张可亮探讨了资本市场在普惠金融中的角色,特别是新三板和北交所市场。他认为,资本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覆盖了大中小型客户,尤其是新三板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和交易的机会。他强调,资本市场的普惠金融应该向银行体系的普惠金融学习,尤其是在政策支持和风险管理方面。
张可亮指出,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的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他提到,券商和投资机构往往更倾向于服务大型企业,而忽视了中小企业的需求。他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教育,提升资本市场对普惠金融的认知,比如通过ETF投资指数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
结 论
三位嘉宾的分享揭示了非银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挑战。白雪梅强调了政策指导的重要性,刘子瑜提出了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结合的创新需求,张可亮则强调了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理念的转变。他们的见解不仅为非银机构的普惠金融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思考的方向。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深入和技术创新的推进,非银机构将在推动金融包容性和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