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水往事》中的貘,你还没见过就要灭绝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见过貘的人,对这种动物的印象是呆头呆脑,尤其是当它们翘起长鼻、咧开嘴,好似在大笑的笨拙样子,很是深入人心。但没有谁会小瞧它们,因为根据出土的化石研究记录,貘的祖先距今大约有5000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剑齿虎和猛犸象都已灭绝的时代,貘却能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算得上是活化石。


5000万年进化史 最终成为“五不像”
PART.01


不同地区对貘的叫法不同。在巴西土著语言中,貘被称为“tapir”,在印度尼西亚则被称为“badak”,与犀牛同词,而在泰国又被称做“‘P’som-sett”,意为“混合完成体”。貘的鼻似象,耳似犀,尾似牛,足似虎,躯似熊,这种“五不像”的外形好像和每种动物都能产生点“沾亲带故”的关联,甚至从古至今,有许多人认为,是用其他动物的剩余部分创造出来的。


那么,貘到底是什么?在生物学上,貘是奇蹄目、貘科的哺乳动物。100万年前到1万年前之间,貘广泛生存在温暖潮湿的环境,由于环境变迁,现在除东南亚尚存的马来貘(亚洲貘的一种,如今提到马来貘即指亚洲貘)外,貘科的其他物种仅剩下南美貘、中美貘、山貘,以及卡波马尼貘四种,其余均已全部灭绝。而马来貘是所有貘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图片


貘的体型滚圆肥壮,和猪有些相似,身长1.8~2.5米,成年之后体重能达到250~540公斤。皮肤厚韧,毛被稀少,非常适合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快速移动。貘的前足为4趾,后足为3趾,这也是原始奇蹄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肤色是貘的一大独特之处,南美貘的颜色为统一的深棕色或灰色,颈部和头冠上生有短而直的鬣毛。马来貘的头和身体前部、腹部、四肢与尾部为黑色,躯体中后部为灰白色,这样的色彩搭配起到了很好的隐蔽作用。


图片


成年的貘与幼年时体色不尽相同,初生幼崽全身呈深褐色,带有黄色斑点和条纹,在阳光下形成了天然的保护色,随着慢慢长大,颜色逐渐褪去,直至6个月后完全消失。


图片


至于长相,无论是哪一品种,因为头部两侧小而圆的眼睛,大多都是一副睡眼惺忪的呆愣模样。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的鼻吻部,貘的鼻子和上唇向前突生,柔软下垂,犹如象鼻,但要短一些,不同种类的貘,鼻吻部的长短会有所差别。


有趣的是,这个怪趣滑稽的鼻子,其实是它们在热带森林生存的武器。行走时,貘的鼻吻部几乎贴着地面,可以伸缩和卷曲,用来抓取食物或者呼吸。


图片


不仅如此,貘的鼻子还具有交流的功能。貘和貘之间会彼此用鼻子相互触碰,发出“哼哼”的声音,除了表达情绪外,甚至可以用来寻找交配对象。别看貘的外形有肉食动物的气质,实际却是不折不扣的食草动物。磨盘一样宽的臼齿和前臼齿就决定了它们吃植物的特性,极其坚固的牙齿和惊人的咬合力能轻易磨碎纤维粗硬的树叶。野果、多汁植物的树叶和嫩枝、草或是水生植物,都是它们惯吃的食物。它们常在森林空地上觅食,相比灵敏的听觉和嗅觉,貘的视觉较差,因此在觅食时也主要依靠嗅觉。它们每天要吃掉9公斤左右的食物,来维持自己硕大的体型。


大多数时候,貘只在夜间出来活动。这是因为貘性情孤僻,不喜群居,也不喜强光的刺激,白天几乎都躲在阴暗的地方休息,任何有永久水源,树木繁茂或草丛生长的地带,就是它们会选择的栖息地。常年生活在这些地方,游泳和潜水就成了貘的拿手绝活。不过,对貘而言,逃跑才是这一本领的用武之地。


貘虽体型较大,但性情温和、胆小警觉,不会伤害人,也没有强大的自卫能力,所以一旦感觉到风吹草动,便遁水逃走,上演游泳绝活,或是将身体藏在水中,只把鼻子伸出水面呼吸,躲开水性不佳的掠食者。


图片


谨小慎微的它们,为了避免留下气味,甚至还养成了不在陆地排泄而选择跑到水中解决的习惯。若是遇到无路可退的情况,它们也会选择直接战斗——用粗壮的身体拼命冲撞对方,采用撕咬或是脚踩的方法自救。


 以噩梦为食 与麒麟同尊的神兽
PART.02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貘都不算熟悉,境内也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迹。但其实,历史上我国是有貘生存的。化石研究表明,貘的足迹曾遍布中国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地,只是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宋代之后,貘就在我国消失了。


由于样貌奇特,貘被后世赋予了诸多神秘的色彩。清宫《兽谱》中对貘的描述是可以啃食铜铁,因此貘也被称为“中国食铁兽”。而在传说中,它是陕西和山西等地古老文物上雕刻的自然生灵,是神话故事中的食梦者,不仅可以吞噬噩梦,还可以使吞噬的噩梦重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传说中,当夜幕降临,天地间洒满明净月光之时,貘就会走出幽暗的森林,来到人类的居所,吸食人们的噩梦,转化为祥瑞。而貘的长鼻,正是进入梦境吸食恶梦的工具。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请画师在屏风上画貘,据说头痛的症状竟得以缓解,于是写下《貘屏赞》:“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


图片


此后,貘作为“食梦者”的形象逐渐受到世人推崇,来中国学习的遣唐使还把以貘辟邪的习俗带回日本,貘也成为与麒麟、獬豸同尊的灵兽。日本的民间认为,貘拥有驱噩运、保平安的神秘力量。


在日本故事中,马来貘身上的黑色代表吃掉的噩梦,白色代表它们消化了噩梦。随着这一信仰在日本扎根发芽,日本室町时代末期,关于貘的文字和画像被当作吉利之物所用。之后,貘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其形象还被雕刻在建筑上,相关风俗开始广为流行。


 生存困境 不可逆转的消失 
PART.03


虽然在传说中备受尊崇,但现实中貘的生存却长期面临困境。数百年来,由于气候不断变化,以及冰川和火山的活动,都对貘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影响。并且,貘在自然界中的天敌并不多,相比体型较大且凶残的豺狼虎豹来说,人类会是它们更加害怕的对象。


长久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开发,使得自然界适合貘栖息的地方越来越少,加速了这一物种的灭绝。貘的消失是历经了数百万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且无法逆转的结果。如今,貘已被列入《华盛顿公约》的保护和禁运动物名单,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图片


从2008年起,每年的4月27日被设立为“世界貘日”。而东南亚境内,对于貘的保护也迫在眉睫,因为这里唯一的存活种类马来貘,生存状况极为堪忧,现存的数量仅有3200只左右。但保护并非一件易事。马来貘有时会破坏百姓的农作物,靠近人类的马来貘还会加大人兽冲突问题。此外,如何保障保护区外的马来貘,也令当地政府头痛。


图片


例如,泰国目前就有40%左右的马来貘生活在保护区之外。幸运的是,东南亚许多国家正在逐步建立、完善保护区。2014年,马来西亚颁布了“马来貘保护计划”,并建立保护区。如今,马来西亚和泰国境内的马来貘数量相对稳定。


需要重视的是,貘并不应该只是被当作濒危动物来对待,它本身的科研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其化石更是对古代环境、气候和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而这种穿越时空存活至今的动物,究竟在地球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也是值得考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