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文苑 | 落雨圆明园(散文)

图片

    视觉中国 供图

    清晨起床,发现天上的乌云压得很低,想着今天大概又是落雨的一天,去哪里走走呢?不知不觉来到了圆明园。

    圆明园是我去过很多次的地方,冬天冒着严寒看雪落在西洋楼遗址上,夏天顶着大太阳去多稼如云看荷花,却唯独没有在雨天去过圆明园。撑一把伞,抵达圆明园南门的时候,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下了起来,石板路上腾起一层蒙蒙的雾气,一种朦胧之感油然而生。恍惚间,我仿佛走在了通向水墨江南的小径上。

    天凉好个秋,一场秋雨一场寒。此刻的京城,空气中多了一丝早秋的清爽。这是秋雨的功劳。秋雨款款而下,如丝,如线,轻扰着秋天的梦。我喜欢将下雨唤成落雨,这缘于少年时代听过的一首闽南语歌曲《落雨声》:“落雨声 若亲像一条歌(雨落的声音,就像是一首歌)”,此刻,踏歌而行,我在圆明园的柳荫下,听雨落的滴答声,多么温柔,滴在湖面上,像秒针轻旋转的声响。

    园内游人不多,三三两两的游人在缓缓而行,而我一人独行其中,走上人迹罕至的石桥,落雨点点滴滴打在我的头上,打湿我寂寞的身影。“寂寞的雨声 捶阮心肝(寂寞的雨声,像在捶打我的心)”,这雨声仿佛穿越百年,它捶打了九洲清晏的颓垣,捶打了海晏堂的断壁,也捶打着国人勿忘国耻的心。

    雨天地面湿滑,终于有机会放缓平日里匆匆的脚步。我在雨丝中沿湖而行,细细地观赏着水面残存的荷叶。湖堤岸边,柳树依旧浓密,枝条拂水,蒲苇共生,一些芦苇叶色黄绿相交,颇有秋色渐浓的意味。荷花已谢,荷茎也已凋残,隔着雨帘,我仿佛仍能嗅到那沁人心脾的香气,只是它已渐淡,随落雨散入湖心。

    无须附庸风雅,每一个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对莲之偏爱可谓与生俱来,爱莲之说尚且泛泛,对雨中观荷更是有一种莫名的钟爱。似乎荷花之美就理应在雨中捕获,“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那时听雨的欧阳修,应该闭上了眼睛静静聆听了许久吧?更有甚者,独爱雨落残荷的忧郁,那是独属于古人的“破碎感”,比如柳永。浪子之悲,在于时间易逝,“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是真雨,荷是衰荷,那些年珍爱过的美好,如今都抛洒在了流年的忧愁里。而《红楼梦》中那个天生带有谪仙气质的“水晶心肝玻璃人”林黛玉,说自己独爱李商隐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此刻,我走上鉴碧亭,举目四望,雨势已大,密密的雨如线,如光,斜斜地落在枯色的荷叶上,想来一个月前荷叶尚绿,绿得苍翠,绿得磅礴,一碧万顷转眼间就变成了眼前的横枝枯黄。它衰落了,失去了夏日的生机,变成诗中的“残荷”“衰荷”,不再如青色圆伞一般撑开着,而是垂下了衰老的叶片,叶上的枯茎愈发分明了,如老妇颈上的皱纹,我细细看去,不免感伤了起来。

    雨落残荷,流年虚度。想来人世间纵然有那么多我们钟爱的美好,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终将老去,终将衰败。年少的时候,我总是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想看遍各地的美景,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好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现在回头再看,那些青春时代的美好一如夏日盛放的荷花,纵然绚美,终将在下一季来临的时候落寞、凋零、归于平凡,一如落雨的残荷。可是残缺的遗憾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遗憾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当我们迎来了丰裕的秋,却送走了浓郁的夏;当我们得意于今天的美好,而昨天却已悄然溜走。人生路上我们都在为想得到的东西的而努力,而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得到的时候却忽略了一路上所失去的东西。我们无法权衡得失之间的多与少。流光容易把人抛,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终将与过去告别,那些曾经深爱的,要铭记,要刻骨,要爱它年少的青涩,也要爱它衰老的沧桑。

    得之,我心淡然,失之,我心亦坦然。

    花开有期,叶落无声。在落雨的圆明园中行走,眼前纵然失去了夏日里的繁花似锦,却也因眼前的残荷而更觉得韵味无穷。“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北京,这座六朝古都,燕国、辽国、金国、元朝、明朝和清朝都在此建都,可是“梧风初送爽,蕉雨乍堪听”,风吹梧桐、雨打芭蕉,多少朝代萧瑟事,都已成为过眼云烟,一如眼前圆明园里的断壁残垣。当清王朝建造“万园之园”时,他的骄傲自大也让他失去了睁眼看世界的机会;而当中华民族失去这座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作时,我们也拥有了从国耻中觉醒、在前仆后继中推翻旧世界的决心。我们曾得到过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一切的得失都是暂时的,在时间面前,我们都是历史的孤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莫看此刻落雨,雨过必天晴。在圆明园中听雨声,我听到的是得失之间历史行进的声音。

    纵是残荷犹可怜,得失休思虑。落雨未停,在圆明园内继续行走,我心却得到了多一份的安宁与丰盈。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