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名趣谈 | “秘鲁”国名怎么念?

      “秘鲁”,念出这两个字之前,你会略微犹豫吗?

“秘”通常读作“mì”,表示“秘密”“罕见”。然而在南美洲国家秘鲁的国名当中,它读作“bì”。撇开作姓氏不谈,这个“bì”音仅用于“秘鲁”。

就因为一个国名,“秘”字就成了多音字吗?

先来说说秘鲁(Peru)这个国名是怎么来的吧。一说它来自盖丘亚语里的“玉米之仓”一词,因为当时这个地方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一说它是以该地北部注入太平洋的小河Biru或Peru的名字命名,其在印第安语中的本意就是“河”。

可信度更高一点的说法是,它来自人名。据传,16世纪初,当今巴拿马圣米格尔湾附近有一位名叫Biru的印第安人统治者;1522年,西班牙征服者来到他的领地,当时以为这里就是新世界的最南端。后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继续向南方侵入,把新发现的地区命名为Biru, 或称Peru。1529年,西班牙在《托莱多条约》中给予Peru这个名称合法地位,指明新征服的印加帝国为秘鲁。

秘鲁所在地区孕育了美洲的小北文明,公元11世纪,印第安人以库斯科城为首都建立印加帝国,15世纪至16世纪初形成美洲三大古代文明之一印加文明。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印加帝国后建立秘鲁总督区。1821年,秘鲁宣布独立,成立秘鲁共和国。秘鲁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阿伊马拉语和其他30多种印第安语。

秘鲁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得益于明代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o),这位意大利人在中国传教36年,1649年(顺治六年)在福建延平去世,终年67岁。和利玛窦一样,艾儒略不仅是神学家,他还精通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他所著的《职方外纪》是西方地理学代表作,其中把Peru称作“孛露”,这里“孛”念作“bèi”,与原文的西班牙语发音契合,且寓意吉祥——指光芒四射的彗星。

到了清代,同治十二年(公历1873年)出版的《秘鲁国志略》一书确立“秘鲁”之名,“秘”字与现今无异。有人说,这个译名受到了粤语中“秘”字念作“běi”的影响,当时移民秘鲁的中国人多来自广东。

事实上,“秘”是“祕”的异体字,《说文解字》对“祕”的解释是:神也。从示,必声。也就是说,它是典型的形声字,读音同“必”,也就是“bì”。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5年12月修订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就“秘”字做出规定:除“秘鲁”中读“bì”音外,都读“mì”。由此也可推断,“bì”曾经是“秘”字的正式读书音,但或许是因为口语中受到“秘密”一词的影响,慢慢地很多人把“秘”字读作“mì”。

然而“秘鲁”国名不能随意更改,而它只有读成“bìlǔ”才能与Peru的西班牙语发音对应,于是,这个国名里的“秘”就作为特例念作“bì”了。

也可以说,“bì”才是遗存下来的“秘”字正统读音呢。(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