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陈恭森:阳光下的三叉河

图片

图片

(高空拍摄):三叉河的“秋”。作者供图

阳光下的三叉河

文/陈恭森

夏日的阳光热辣地撒落在我的故乡金洲三叉河水面上。一眼望去,三叉河水面澄沏如明镜,在阳光下浮光跃金,波光粼粼。河堤上绿意盎然的水杉树倒影清晰地映入三叉河里,风摇树晃,水杉树的倒影也随之婆娑起舞。眼前全长十里的三叉河与堤岸上如“绿色隧道”的水杉长廊令人心醉。脑海里忽然闪现出杭州十里苏堤的幻影。继而又忆起清代诗人蒋士铨描写苏堤的句子:“因兴水利成佳胜,每到公馀爱品题。”

三叉河,是上世纪70年代一处造福人民的宏大水利工程。如今成了迷人的旅游胜境,网红打卡地。三叉河堤岸上的水杉“绿色隧道”,早已成为摄影家和媒体人的聚焦点。三叉河今日之繁荣,是我的长辈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记得小时候老人讲过,1977年之前,这里只有一条名叫香山坝的水系通往浏阳河,坝宽不到八米,且弯弯曲曲,流水不畅。从乌川湖发源的江背大坝,从肖排金甲水库发源的洪江大坝,从赤霞石塘冲水库发源的印山大坝,三条水系分别流经五美上游的十几个村庄,最后在香山坝入口处汇合(“三叉河”之名因此而来)。

正当我回首往事之际,一对情侣向我走来,笑眯眯地递过手机,请我帮忙拍照。他们在一棵水杉树旁牵手而立,笑得十分灿烂。而那“绿色隧道”呢?在他们的身后宁静悠远地延伸,怎么也望不到尽头。我帮他们一连拍了好几张突出“曲径通幽”的特写。小伙子接过手机翻看着,十分满意:“真是太美了,简直是人间仙境!”小伙子赞美之余,忽然问起一个问题:“大伯,这番景致是如何来的呢?想必不会是自然形成的吧?”

“当然不是。”我回答,“有句俗话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点也没有错呢?”于是,我简单向他们讲述了三叉河与水杉树的“故事”一一

1977年至1978年,为落实党中央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治理洪涝灾害,确保农业丰产丰收的指示,当时的五美公社(现为江背镇),组织万余男女劳动力,自带盘缠饭米,分头驻扎在附近的农户家里,夜以继日,历时两年,不辞辛苦,修筑河堤。那时没有推土机、压路机,只有锄头、箢箕、扁担、土车子、草皮笼。大家凭血肉之躯,凭一股冲天干劲,卷起裤脚,光着膀子争当筑堤先锋。还有众人抬着沉重的石夯,高高地抛起,重重地落下。一边哼唱着劳动号子:“啊嗬嗨呀!加油干呀!肩膀皮吔!脚板皮呀!手板皮啰!三法宝呀!三叉河咧!两年成呀!党中央吔!请放心咧!哎嗬嘿咧……”那雄浑昂扬欢快的劳动号子,在万人奋战的工地上飞扬,将那些生死疲劳的意念,统统赶到九霄云外去了!在他们的内心,只有淌汗的快乐和坚定的信念!那种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场面,是今天的年轻一代不曾看到的。将近5公里的三叉河于1978年底如期竣工。竣工后在河堤两边栽上了水杉树,成就了如今这片独特的风景!

近些年来,为建设美丽河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江背镇加大投入,对三叉河进行提质改造,河堤步道油砂化。一幅充满诗意的三湘水乡图跃然纸上。2022年三叉河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称号。

小伙子听完这段“故事”,感慨不已:“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我辈当好好珍惜!”

我们漫步在水杉“绿色隧道”里,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慢长岁月的穿越。阳光从水杉树枝叶的缝隙里晃悠悠地滑落下来,洒在我们的身上,令人心旷神怡,一种妙曼的诗意在我的内心里流淌。

图片

图片

陈恭森,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有报告文学《蜀道难》等文学作品在省作协征文中获奖,在《老年人》杂志,长沙晚报副刊发表作品近百篇。出版散文集《那山、那人、那传奇》(长江出版社),供职于长沙县江背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