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OPCon电池的概念由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于2013年提出。十年后,TOPCon的背接触电池技术已经成为光伏行业的创新热点。
过去一年中,PERC电池正在快速淘汰,而三大类主要的新型电池技术路线中,HJT异质结出货不及预期,年出货约7GW,BC电池技术崭露头角,出货量达8-9GW,年出货105-115GW的TOPCon技术路线无疑给出了最亮眼的答卷。
技术路线竞争加剧,TOPCon技术也同样面临内卷程度激烈、真实产能及开工率、产品可靠性问题。
量产东风将至,但在行业洗牌加剧,光伏供给侧业绩低落的情况下,众TOPCon技术型企业更加需要稳住气,打好“持久战”。
以下为正文:
规模化、技术成本、场景应用,都在催生TOPCon技术的行业影响力。
据权威机构InfoLink预测,未来五年内TOPCon市占率将保持在70%-80%,到2028年TOPCon技术市占率将达到73%,仍占据主流地位。
此外,2023年P型与N型电池的市占率分别为70%和27%,其中N型TOPCon电池市占率约23%;据相关机构预测,2024年N型技术市占率将达到79%,P型市占率将断崖下跌至20%。
这意味着,N型TOPCon技术的趋势将要开启。
与此同时,截至2023年底,全球TOPCon电池名义产能超400GW,2024年或将超过600GW,产能急速扩张之下,既有技术迭代的展望,也存在供需调配的巨大挑战。
01
TOPCon正处于量产爆发奇点
目前,PERC 电池的量产效率已经接近24.5%理论极限,而TOPCon电池理论极限效率达28.7%,这意味着市场在量产效率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如今,一线企业在TOPCon方面均能做到25%+的量产转换效率,无论对于上游光伏组件生产商,还是下游电力企业而言,TOPCon电池都是企业扩能的不二之选。
随着TOPCon渗透率迅速提升,相关电池技术正处于量产爆发奇点,众企业纷纷加速产能布局。
2023年,晶科能源凭借TOPCon击败隆基重回全球组件出货榜首。
作为TOPCon的绝对龙头,晶科规划到2024年TOPCon产能达到98GW,而位于第二梯队的晶澳、天合、阿特斯等企业计划在2024年产能增加到82、78、40GW,晶澳的预计增产高达75%。
在政策和资源的倾斜与资本的追捧之下,传统玩家全力押注,跨界玩家纷纷涉足,TOPCon疯狂扩产。
据光大证券统计,截止2024年3月,TOPCon累计签约项目1610.4GW,开工1008.1GW、投产项目603.6GW。业内的普遍预测是,未来五年内TOPCon技术将保持主流地位。
未来五年内,全球双面组件市场占比70%,而TOPCon相对XBC单瓦综合发电量增益高达3.2%,其高双面率及低辐照双重优势带来更高的综合价值,在全球70%以上的应用场景更具竞争优势。
TOPCon技术未来的首要发展方向是双面,从单面钝化接触做成双面钝化接触,同时提高金属化技术。与此同时TOPCon可以跟钙钛矿叠层形成效率超过30%的叠层电池,进一步巩固它的产能及产品领先性。
目前,包括天合、晶科等在内的中国光伏企业已实现了TOPCon技术的产业化,逐个突破设备配套、材料、工艺、稳定性、可靠性等关键难关,国产化进程逐渐加快。
02
P转N技术迭代进入加速期
2023年,N型电池片市场出货占比超过26.5%,其中N型TOPCon市场占比高达23%,传统主流PERC电池市场被压缩至约73%。根据光伏业协会预测,2024年N型TOPCon电池占比将达到约60%,正式成为主流电池技术路线,迭代可谓迅速。
电池设计需要考虑光吸收、钝化、多子传输之间的平衡等关键因素,接触钝化加poly技术的体系是目前最优的量产方案。
与P型电池相比,N型TOPCon将磷扩散改为了硼扩散,增加了隧穿层、POLY层的制备,取消了激光开槽步骤,技术路线足够优秀。
从投资资金角度而言,从PERC转型TOPCon制造工艺和设备总体改动不超过30%,可大幅提升转换效率。TOPCon的单GW初始投资额为1.5-1.7亿左右,而兼容现有PERC产线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升级改造的成本为4-5千万/GW,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目前新建TOPCon产线投资已降至1.8亿元/GW以下,改造投资约0.3亿元/GW,较短的更新时间及较低的资本是当前各企业快速实现转型的重要因素。
从技术积累角度而言,TOPCon的兼容技术已然成熟,经过企业多年的先发布局与技术积累,TOPCon电池可通过激光SE、双面Poly等技术路线实现稳定发展。
从功效角度而言,TOPCon相较于PERC电池效率绝对值可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功率超出30W,有效促进下游BOS成本下降,客户价值达到0.1元/W,甚至在部分地区达到0.2-0.3元。
N型电池技术大规模量产之路正在开启一键加速。
03
“慢工出细活”,新主流赛道仍需耐心
TOPCon技术虽已实现大规模量产,但众电池技术路线的竞争格局却依旧复杂。
就BC技术而言,该技术在分布式光伏上的优势更为突出,理论上可以叠加各种电池技术,虽然目前市场份额较小,但势头猛烈。
目前对此技术看好且持续量产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包括隆基绿能、爱旭股份等光伏巨头。
隆基绿能规划,到2025年年底,BC一代和二代合计产能将达到月70GW;华能集团发布的24年光伏组件招标公告中也首次出现BC独立标段,释放BC组件打开地面电站市场的重要信号。
而作为N型技术之一的异质结技术,受限于成本问题,缺少龙头重点押注,声量相对较小。
据相关测算,到2024年年底,N型电池产能约1078GW,占比约76%,其中TOPCon电池产能约941 GW,占比约66.3%;异质结产能约76GW,占比约5.4%,BC类产能约60GW。
但与此同时,TOPCon技术也存在瓶颈与风险点。
一方面,技术路线本身内卷程度激烈,从爆发初期开始就存在供需调配的现实问题,由此产生的降价潮也衍生了关于提效和降本的需求,价格一度低于合理范围。
同时,产能供需调配背后,实际产能及开工率仍是未知,部分企业盈利目前仍存阴霾。
另一方面,TOPCon诱导衰减超标、功率虚标、耐腐蚀性及耐湿热老化性能差等问题,也同样引发过行业质疑,企业诚信与技术长期可靠性亟待检验。
相关技术专利权归属问题也成为众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新一轮不确定因素,诉讼结果对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仍为未知。
光伏供给侧优化还未真正实现,业绩整体还在下降趋势中,企业出清依旧需要一段时间,追光者在迎来天明之前需要熬过一段不短的黑夜,想做短线超跌反弹的厂商仍需谨慎。
04
尾声
光伏平价时代,技术争夺仍是发展主旋律。
下一代光伏技术路线之争,仍要围绕着TOPCon、BC、HJT几大阵营展开,短线看TOPCon暂存优势,但各类技术背后的厂商都在不断克服自身短板走向量产。
量产东风将至,但在行业洗牌加剧,光伏供给侧业绩低落的情况下,众TOPCon技术型企业更加需要稳住气,打好“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