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志】芜湖通草画:惊艳时光的非遗之美

通草变“锦绣”


图片通草画适合表现“花鸟”题材

山野间自然生长的通草,“内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为饰物”。古时候,匠人取通草片,通过剪、刻、染、捏、揉、压、搓、上色等多种手法或工序,制作成娇艳逼真的花卉,称“通草花”。

早在秦朝时期,“令三妃、五嫔,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插五色通草苏朵子……”通草花用于宫中美人簪花,至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

芜湖通草画与芜湖铁画、堆漆画一起,并称芜湖“三画”。走进芜湖工艺美术厂内的芜湖通草画非遗工作室,非遗传承人毛艺涛与两位徒弟,依旧在坚守着这门古老的“点草成金”的手艺,并让通草画的锦绣柔美与铁画的钢筋铁骨创新融合,绽放出刚柔并济的新魅力。

锦绣通草画 惊艳了时光


芜湖通草画非遗传承人毛艺涛的工作室,在芜湖工艺美术厂的后院深处。推门而入,只见大大小小的通草画作品挂满了墙壁,远看一片繁花百态、色彩斑斓,细看每一幅作品都让人惊艳得挪不开眼睛。

图片


通草画与芜湖铁画相结合

苍劲的枝条上绽放着一串串立体饱满的粉紫色花朵,两只春燕灵动展翅,正欲穿过盛放的紫藤花,形成一幅生趣盎然的《紫藤双燕》。“你看,这枝条和叶子是铁画,这花朵和飞燕是通草画,一刚一柔互为呼应,画面更为丰富。”毛艺涛介绍说,《紫藤双燕》今年6月底在合肥美术馆展出后,收获赞誉一片,另一幅姊妹作品正作为芜湖通草画的代表在多地展出。

通草画尤擅呈现花鸟。记者被墙上挂的另一幅《白孔雀》所吸引,白孔雀象征和平、富贵,毛艺涛所做的这幅作品栩栩如生,用通草片一片片堆积上去,形成孔雀头颈和尾羽天然层叠、丝丝分明的立体浮雕般的精细感,每一片孔雀羽毛,都要用剪刀将通草片修剪上百刀,考验的既是精巧的技艺,亦是匠人的耐心。

无论是传统的花鸟图、还是创新的四大美人人物图,作品皆是造型生动立体、色彩明快亮丽,呈现出江南通草画特有的细腻手法和审美情趣。

非遗守艺人 耐得住寂寞


从非遗传承人毛艺涛的口中,我们得知水彩通草画的高光时刻在19世纪,它曾是外销画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反映东方风情的作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明信片”,不少精品通草画作被西方视若珍宝,被博物馆、艺术馆珍藏。此后通草画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在国内从事通草画制作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技艺面临失传。
毛艺涛还记得二十余年前向通草画大师周苗海拜师时,师傅曾说过:“我收过很多徒弟,但真正做这一行,能坚持下来的无一人。想要学好通草画要具备‘四心’,即爱心、苦心、决心和恒心,不能心存半点功利的思想。”

多年来,作为芜湖通草画唯一市级非遗传承人,毛艺涛沉下心来,买来大量资料埋头研究刻苦钻研,反反复复研究推敲,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制作通草画的知识和技能,为融合创新,又学习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将通草画与铁画融合创作。一路走来,即使收入微薄,守艺艰难,他依旧凭借一份匠人的执着与热爱,坚持下来。

自2014年以来,毛艺涛的《白孔雀》《松鹰图》《不忘初心》《霜重亮高洁》等诸多作品屡获大奖。秉承着传承发展芜湖通草画的初心,毛艺涛在镜湖区文化馆开展通草画公益培训,培训学员多达五百余人,并走进中小学,开展非遗通草画社团活动,把非遗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年轻人的心中。目前,跟随毛艺涛学习多年的黄春涛、王琛两位高徒已经技艺娴熟、独当一面。

珍技待慧眼 非遗盼春来


生长在山野的通脱木,被手艺人剥出茎髓,茎髓像泡沫棒一样质轻洁白有弹性,手艺人将其刨切成厚薄一致的通草片。通草片雪白,犹如丝绸般的触感,轻盈似翼、易染色。通草画经过剪、贴、着色和装裱四个步骤,纯手工制作完成,与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千篇一律的画相比,美自天然,贵在独特。

图片

通草画的原材料

黑色的铁质枝干苍劲有力,枝丫上点缀着通草制成的含苞待放的红梅,让人一眼惊艳,毛艺涛的工作台上摆满了一支支正在制作中的红梅,“这些都是别人订制的礼品摆件,通草画与铁画的融合,现在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记者看到,另一侧的工作台上摆满了通草花发簪、通草花钥匙扣、通草花球形摆件、人物肖像通草画等,“我们在不断尝试创新产品,让通草画更接地气,成为芜湖人拿得出手的伴手礼,得到更多年轻人和市场的认可,只有这样,通草画才能活下去”。

非遗的珍贵,在于记载着中国人的乡愁。与史书相比,丰富多彩的非遗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生动载体。这份独特的珍贵,值得更多人“慧眼识珠”,芜湖通草画也在坚守不易中等待着它的春天。


来源:芜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