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说就是要讲故事,不要为难读者



为何王安忆能创造出那么多的鲜活人物?创作生命力似乎永不枯竭?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王安忆说,“这些年来,有一个最重要的、越来越明显的变化,就是我对小说的认识越来越朴素。我觉得小说就是要讲一个故事,要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不要去为难读者。”


01

上海弄堂里走出的作家

01


2024年5月24日,王安忆被授予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当天,她在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的演讲中说道:“我出生在1954年,父母是军旅中人,次年,跟随转业的母亲来到上海,从此,就在这里生活成长。”


幼年的王安忆,行走在上海街巷中,她在弄堂里的街坊间学会了上海话,也看懂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上海的人、事、物都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太多痕迹。也正因此,她才会不厌其烦地用文字描摹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书写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图片

王安忆


王安忆的母亲——作家茹志鹃,以一篇《百合花》被广大读者熟知。王安忆说:“我的母亲,也是一位小说家,从小失怙恃,由她的祖母养大,最无望的日子里,她的祖母总是和她说,一株草顶一颗露珠,意思是人不养人天养人。我的‘露珠’是什么呢?那就是书籍。”十四五岁时,王安忆开始疯狂读书,陷入了文学的世界。后来,王安忆和诸多“69届毕业生”一样成为知青,考入文工团参加乐队工作。那时的她,习惯在日记的隐秘记录中体验写作的快乐。


1976年,王安忆在《江苏文艺》上发表了散文处女作《向前进》,正式踏入文坛。1980年发表的小说《雨,沙沙沙》更是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写作者一举成名。


图片

王安忆作品 《雨,沙沙沙》


1987年,王安忆被调至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此成为一位专业作家。


随后,《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发廊情话》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学奖、上海文学艺术家杰出贡献奖、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诸多国内外重大文学奖项被王安忆收入囊中,她也成为了阅读当代中国文学无法绕过的作家之一。


图片


《长恨歌》

图片


《发廊情话》


02

与南京绵延不断的缘分

02


王安忆出生在南京,“文名”也与南京渊源颇深。长篇代表作《长恨歌》首次与读者见面便是在南京的《钟山》杂志上。早在1990年,在南京的江苏文艺出版社就推出了王安忆的《米妮》《旅德的故事》,2003年又出版了她的《酒徒》,2011年“鲁迅文学奖获奖丛书”收入了《发廊情话》,2014年,具有文学史意义的重磅丛书“20世纪作家文库”里收入了王安忆卷《酒徒》。这些不断再版的图书也让越来越多读者认识和喜爱上王安忆和她的作品。


图片


《米妮》

图片


《旅德的故事》

图片


《酒徒》

图片


《临淮关》


2024年,凤凰文艺邀请作家、学者何向阳任主编,推出“女性短经典”系列,首批推出了铁凝、王安忆、徐小斌等正在被经典化的女作家精选集。


图片

“女性短经典”系列首批出版图书


03

用女性故事串起俗世生存图景

03


王安忆短经典名为《乡关处处》。这部文集精选了王安忆《雨,沙沙沙》《剃度》《发廊情话》《姊妹行》《乡关处处》五部短篇小说,及王安忆创作谈《文学创作的开始》,呈现出王安忆作为小说家的生长年轮,也记录下时代巨轮在王安忆笔下前行的轨迹。


图片
图片

王安忆短经典《乡关处处》


在这部女性短经典里,作品的主角几乎都交给了女性。王安忆以她独特的视角不断地创造着一个个女性的命运。从最初关注女性个体的心灵空间到客观书写人文背景中的女性世界。各色各样独具特色的女性被王安忆统领于笔下,通过她们来重新审视我们所处这个细腻庄严的俗世生活。


《雨,沙沙沙》是王安忆的小说“处女作”。小说真实、详细地描写了少女雯雯在雨夜中与男主人公的一场懵懂而青涩的邂逅。《剃度》是王安忆对新写作手法的尝试。看似漫无边际的独白,其实是现代寓言式的阐述。《姊妹行》写了几个农村姑娘一波三折的坎坷命运。《乡关处处》则讲述了一位来都市打工的保姆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挣一份衣食的人生历程和感悟。小说这样书写女主人公,“她心里得意,得意在这城市里不陌生不胆怯。别看高楼林立,吓不怕她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家对外来打工人的尊重与体察,也是王安忆独特女性视角的体现。


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曾提到,20多年前他读王安忆时还不懂得小说中“世俗人生的庄严”。世俗与庄严,看上去似乎不太搭调,却在王安忆笔下构筑出别样的小说美学。


为何王安忆能创造出那么多的鲜活人物?创作生命力似乎永不枯竭?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王安忆说,“这些年来,有一个最重要的、越来越明显的变化,就是我对小说的认识越来越朴素。我觉得小说就是要讲一个故事,要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不要去为难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