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 动力 张力——甘肃冰雪经济透视

全文3430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甘肃省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冰雪运动。

022023年,甘肃省有300多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激活了潜在冰雪消费者。

03为此,甘肃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成立5年来,已举办58场次大众冰雪省级赛事和活动。

04同时,甘肃省还编写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冰雪运动科普手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普及冰雪运动。

05除此之外,甘肃省还依托现有冰雪场地设施,开发多元文旅产品,拓展冬季冰雪消费渠道。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37°N,这一黄金线上有很多冰雪运动的优良场地,如几乎包揽了半数冬奥会举办地的阿尔卑斯。

甘肃,介于北纬32度到北纬42度之间,北纬37度黄金线正好横穿甘肃中部,给甘肃也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冰雪条件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片

滑冰、滑雪等冰雪体验项目以及各类冰雪观光项目备受游客青睐。

活力:冰雪运动普及激活冰雪消费热

据介绍,2023年,甘肃省有300多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表面上看,这只是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但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这个数字则是借由冰雪运动所激活的潜在冰雪消费者的数量。 

数据的背后,是甘肃省长期不懈的努力。

从2005年甘肃省第一家滑雪场落地兰州市兴隆山开始,到2019年成立甘肃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甘肃省已经在冰天雪地默默积累、耕耘14年之久。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成立,为甘肃省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普及冰雪运动按下了加速键,翻开了冰雪运动普及新的篇章。

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成立5年来,甘肃省已举办大众冰雪省级赛事和活动58场次,其中甘肃省滑雪公开赛、陆地冰壶公开赛、滑冰公开赛等赛事已成为品牌赛事。今年举办的以“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为主题的甘肃省陆地冰壶系列赛、速度滑冰(速度轮滑)系列赛广受各地青少年欢迎。

图片

越野滑雪的陆地训练项目滑轮。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何佳睿 摄

不是一定要上冰上雪才可以开展冰雪运动普及。青少年手持两个支撑杆、脚踩滑轮在陆地上驰骋,俨然一副专业滑雪的模样,这就是越野滑雪的陆地训练项目滑轮。

非雪季推广是甘肃省普及冰雪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雪季较短,大量打基础的工作需要非雪季奠定,要让冰雪运动贯穿全季节。”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甘肃省系列赛事活动筹备会上,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陆地冰壶、速度轮滑、滑轮、轮滑冰球等是冰壶、速度滑冰、滑雪、冰球等冬季运动的陆地训练项目,在全省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是在非雪季开展冰雪运动、带动群众喜冰乐雪的有效抓手。

甘肃省还编写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冰雪运动科普手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介绍冰雪运动及其陆地训练项目,该手册已免费捐赠到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的体育行政部门、体校以及部分开展冰雪运动项目的中小学校,受到中小学生的普遍喜爱。

与此同时,甘肃省还连续3年举办全省冰雪运动知识网络竞赛,仅今年有11万人注册、77万人次答题。

图片

甘肃省青少年短道速滑培训冬令营的孩子们在训练。

甘肃省主要以滑雪、滑冰、滑轮、陆地冰壶、速度轮滑等冬季或冬季运动陆地训练项目为主,大力开展推广普及工作。这些项目中,以陆地冰壶推广效果最为显著,其中兰州、嘉峪关、酒泉、天水、临夏建设成果比较明显,创办了市级陆地冰壶比赛,有近110所中小学校开设陆地冰壶课程;张掖、定西、陇南、甘南稳步发展,均有一到两所学校开设陆地冰壶项目;其他市州正在大力推广,武威组织全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学习了陆地冰壶专项技术和规则,白银计划为5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配备器材。

“甘肃省冰雪运动推广普及稳步向好。”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创新推广方式、突破季节限制、丰富项目内容等措施,克服了单季发展等困境,形成了冰雪运动线上线下推广、全季节发展、多项目共进的发展格局,也带动引领了全省冰雪运动发展,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人数持续增多。

图片

游客在雪地上拔河。

动力:雪务保障“国家队”坐落我省

在寒冷的气候环境下,有这样一个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与冰雪打交道,冰天雪地,却难掩心头火热。他们就是我国唯一一个专门研究雪务保障的国家级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雪务保障团队。

雪务保障团队负责人王飞腾介绍,团队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满足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务保障的需求,团队致力于攻克造雪、保雪、储雪等关键技术难题,不仅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高质量的雪务保障,更为后奥运时代我国冰雪产业“南展西扩东进”提供了技术储备。

铺雪、注水、压实、测量、分析……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在成百上千次的不同注水技术与压实方法的现场试验中,雪务保障团队获得了一组又一组数据,通过对比,最终确定最适合当地的冰状雪制作方案。

雪务保障团队还同国内企业合作,设计出“人工造雪系统智能集成系统”。该系统能够将泵站集成模块、造雪水处理集成模块、造雪管线模块等进行系统集成,提高造雪效率,降低雪场运行成本,大幅度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雪务保障团队不仅掌握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属地化冰状雪赛道制作技术,还研发出了冰雪硬度测量仪和冰雪粒径测量仪等冰状雪赛道的专业监测设备。值得一提的是,冰雪硬度测量仪和冰雪粒径测量仪等用于检测雪道雪质是否达标、雪粒是否均匀的仪器,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在冰状雪赛道的监测应用。团队还开展储雪试验,让60%左右的雪得以成功储存,使我国储雪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图片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雪务保障团队的合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坐落于甘肃省的雪务保障国家队,雪务保障团队也围绕甘肃省冰雪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全省滑雪场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甘肃省滑雪场湿球温度明显低于我国东部地区,适于人工造雪的窗口期较长;缺少大型滑雪场,滑雪场质量等级较低等。王飞腾说:“希望我们团队能为甘肃的冰雪场馆贡献一份科技力量,充分发挥甘肃省自然优势条件,提高现有滑雪场服务质量等级。”

因为王飞腾知道,冰雪场地设计与设备是冰雪产业链上游的重要一环,有了科技这一强劲动力,我省整个冰雪产业的“源头活水”也将拥有坚实的保障。

张力:因地制宜的冰雪服务供给

割草、平整雪道、保养维护造雪机、给滑雪场地增设安全设施网……当前,临夏州和政县法台山滑雪旅游度假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雪场开业前的准备,迎接新一年的雪季。

法台山滑雪旅游度假地是由文旅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评定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也是甘肃省首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据度假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雪场现已建成滑雪道16条,可同时容纳约6000人滑雪戏雪;近三年冬季总入园人数约25万人次,近三年冬季总营业额约为1739万元。

图片

临夏州和政县法台山滑雪旅游度假地。

“2023-2024年雪季,在我们度假地举办了第九届‘松鸣岩·云发杯’全省高山滑雪邀请赛、甘肃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高山滑雪比赛、‘第十届全国大众冰雪季’甘肃省大众滑雪公开赛等活动,我们也推出了冰上自行车、雪地摩托、马拉雪橇、悠波球、雪地骑马、冰上碰碰车、溶洞冰凌谷、大型演艺、篝火晚会等冰雪旅游体验项目。”法台山滑雪旅游度假地相关负责人说。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乌鞘岭滑雪场就坐落于神奇的北纬37度,海拔2800米,积雪常年不化,相对其他雪场,这里有更优良的雪质、更长的雪季和延绵不断又光滑平缓的山势。这里的雪道坡度是27度,落差400米,已达到国际通用的高级滑雪赛道的标准;在赛道顶端,专门设置了观景台,对面正是积雪覆盖的马牙雪山,远处有蜿蜒而行的雪水山泉,近处山坡还可以看到散养的羊群。

除了有满足高级别滑雪爱好者的赛道,乌鞘岭滑雪场还设立了具有藏族特色的滑雪休闲区,把独有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到了冰天雪地里。

图片

冰雪爱好者进行滑雪训练。

一到雪季,传统体育项目“拉巴牛”就开始在雪场上演。以前,牧区绝大多数人都有系腰带的习惯,农闲或者放牧闲暇时只要将两条腰带系在一起,就可以随时随地较量起来。

不同的是,之前这种“较量”多发生在草原上。这些年,随着冰雪运动的推广和观念的不断转变,当地群众已经把这项运动推广到了冰雪运动中,也成为了当地冰雪旅游的一大特色。

2023年,甘肃省共推出六大冰雪主题产品和四项政策支持措施。六大冰雪主题产品包括陇上有约·温泉康养冰雪之旅、九曲安澜·黄河之上冰雪之旅、冰雪秘境·雪域佛国冰雪之旅、极限穿越·河西走廊冰雪之旅、北国风光·长城怀古冰雪之旅、峥嵘岁月·红色文化冰雪之旅。相关政策则重点支持各市州举办特色民俗冰雪活动,依托现有冰雪场地设施,开发“冰雪+温泉”“冰雪+民俗”“冰雪+文创”等多元文旅产品,培育新型冰雪消费人群,拓展冬季冰雪消费渠道。

冷资源变热经济成在因地制宜,“冰雪+文化”则赋予冰雪服务更多张力,甘肃省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极大地延展和充实了单纯的冰雪空间。

图片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乌鞘岭滑雪场的特色民俗冰雪活动。

据了解,甘肃省现有冰雪经营场所26家,其中滑雪场22家、滑冰馆4家,是甘肃省冰雪产业主体企业。在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等部门共同的鼓励、引导、支持下,从2005年的第一家滑雪场到现在滑雪滑冰场以及冰雪乐园如春笋般涌现,甘肃省冰雪产业正蓬勃生长。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要完善冰雪经济产业链条。

雪务保障“国家队”带来的科技驱动力、因地制宜的“冰雪+文化”所彰显出的冰雪服务巨大张力、冰雪运动所激发的冰雪消费者活力......这些,构成甘肃省冰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景图,也汇聚成甘肃省冰雪经济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冰天雪地”未来可期。

文字: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何佳睿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