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项传统技艺,在指尖传承,在岁月里沉淀;
有一群绣娘,以布为纸、线为墨、针做笔,溯古俯今,绘就秀丽山川。
近日,记者走进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张菊花麻柳刺绣工作室,在四川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乡村工匠、广元市首批“蜀道英才工程”入选者张菊花的指导下,学习体验了非遗传承技艺——麻柳刺绣。
记者正在体验刺绣 四川工人日报记者柯晓琳摄
“麻柳刺绣一般就地取材,多以黑、白、红三色土布和彩色土线为材料,有‘全挑’‘全绣’‘半挑半绣’等多种绣法;刺绣图案丰富,主要有花鸟兽虫、耕种收割、婚嫁礼仪等,成品以枕套、围腰、手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工作室内,张菊花一边向记者展示绣品一边介绍。
张菊花的外祖和外婆都是刺绣艺人,母亲更是刺绣艺人中的佼佼者。受到长辈的熏陶,她8岁时就拿起绣花针开始习作,11岁便能独立绣完一双鞋垫。“很多次手指都被针扎得鲜血直流,一个小小的香包绣下来,满指头都是针眼。”张菊花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她便掌握了麻柳刺绣的各种针法技巧,成为当地有名的“绣娘”。
作为刺绣界“小白”,记者今天的任务就是绣一朵寓意“八方来财”的八角花。
“针法技巧是刺绣之美的关键所在,把握好绣针力度、速度和角度的平衡,才能使线条流畅而匀称,呈现出刺绣作品的整体和谐。而在填充过程中,需要掌握针脚的密度和方向,同时还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受伤。”张菊花给记者科普。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刺绣,记者刚开始就被给针穿线难住了,好在张菊花老师手把手教授记者穿线技巧和绣制针法,细致到每一针的位置、每个结的打法,终于进入了刺绣下一步。
刺绣的过程同样是一种考验。“麻柳刺绣最大的难点是不用底稿,直接通过‘数底布的丝线’来确定刺绣图案的大小和位置。”张菊花介绍。学麻柳刺绣首先要学找中心,一块白布叠成四个豆腐块,找到中心的位置起针;然后是数线,横着数两针,竖起两针,挑两针,隔两针,一面就成花了。
由于没有底稿,记者只能凭借方向感挑针,还需保持前后两面的针脚对应,整个过程可以用“艰辛”来形容。为了勾勒出不同的线条和形状,记者不断调整针线的松紧和位置,以保证花瓣的准确性和细腻度,两个小时的时间在疏疏密密的每一针里转瞬即逝,手被针扎得“面目全非”,手里的作品也终于初具雏形。
据了解,麻柳刺绣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两度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在广元当地的学校课堂,还专门编印了麻柳刺绣乡土教材,开设了麻柳刺绣相关课程,让学生们了解麻柳刺绣,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通过亲手实践,记者体会到了麻柳刺绣的独到之处,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了“静心”的意义。“艺术的道路虽然艰辛,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希望把这门技艺传承和发展下去。”从张菊花温软的话语里,我们感受到了扎根在这位非遗技艺传承人内心的匠心与坚守。
(四川工人日报实习记者 龚袁圆)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