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844年,斜桥旧影(源自凯德韦尔Caidwell上尉手绘素描)
近期,查阅史料时,发现《字林西报》上登载了一张斜桥旧影(图1),细读图片标注才知这是一张凯德韦尔(Caidwell)上尉斜桥素描的照片(详见附录)。这张素描的写真度堪比照相,若不看标注还真以为是当年拍的照片。斜桥老照片久寻未果,故此斜桥影像弥足珍贵。之前,对斜桥闻其名却未见其影,今乘得图欣喜之余,顺便就来聊聊斜桥那点事。
斜桥,地处肇嘉浜与陆家浜(今陆家浜路与徐家汇路)交汇处,因桥身斜跨于河道,故称斜桥。不过,斜桥的外文名如今鲜为人知,它叫“圣凯瑟琳桥”(Pont St.Catherine),外文报纸或书籍中偶尔提到此桥名(如《字林西报》或(美)朗格等著《上海故事》)。还有,法租界十七路无轨电车(大世界-斜桥)的车头终点站名标识及终点站斜桥站牌上(图2)皆有“Pont St.Catherine 斜桥”字样。据闻,“圣凯瑟琳桥”因纪念第一位抵达上海的外国女士凯瑟琳而得名。凯瑟琳·洛克哈特(Catherine Lockhart)夫人是英国外交官哈里·帕克斯爵士(Harry Parkes,即巴夏礼)的妹妹。图2:黄浦滩、英大马路口,巴夏礼铜像
巴夏礼爵士(1828-1885)为英国外交官,德国教士郭施拉的妻表弟。十三岁来华,十四岁被任命为英国驻香港全权代表璞鼎查(H.Pottinger)的秘书兼翻译,随侵略军沿长江到南京,参加了攻占镇江的战役,并出席了南京条约的签字仪式。1844年充英国驻厦门领事阿礼国的翻译。1853年代理广州领事,1854年先后任驻厦门副领事和领事,1856年任署广州领事。“亚罗号”事件发生后,他故意扩大事端,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窃据广州后,他受任为专员。1858年12月代理上海领事。1860年随额尔金勋爵北上,在通州附近被俘。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圆明园,巴夏礼负有责任。1863年任驻上海领事。1864年在上海设会审公廨。1865年继阿礼国为驻日本公使,在职十八年。1883年调任驻华公使,为最后一名有商务监督衔的英 国 驻华公使。1884年兼驻朝鲜公使,翌年死于北京。他的传记《Life of Sir Harry Parkes》(两卷)1894年在伦敦出版。1890年,在旅华英国官商请求下,英租界当局特在黄浦滩英大马路口为巴夏礼鋳纪念铜像(图2)。凯瑟琳有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哥,以她的名字命名斜桥就在情理之中了。
洛克哈特和她的妹妹伊莎贝拉是最早来到上海的外国女士。当年,洛克哈特夫人带着她的妹妹伊莎贝拉(后来是卡农·麦克拉奇夫人)来到上海,与丈夫古兹拉夫(Gutzlaff,传教士)在通往高昌庙(当时是军火库)的斜桥附近住过一段时间。斜桥河岸绿树成荫,洛克哈特夫人常去河边散步①。1935年,《字林西报》社收到的这张斜桥照片,翻拍自洛克哈特之子凯德韦尔上尉素描图,它还原了1844年斜桥的样子。图3:1930年代,法租界十七路无轨电车斜桥终点站
斜桥,地处高昌乡二十五保②,原为木桥,明万历年间朱家法改建成石桥③,至清嘉庆年间,明代朱家裔孙朱国彩重修之④。据民国七年(1918年)版《上海县续志》载,斜桥。见前志。《上海旧县城水道示意图》所示(图3),斜桥斜跨陆家浜和肇嘉浜两条水道交汇处,南堍接斜桥南路(今制造局路),北在肇周路、方斜路徐家汇路交汇处。图4:斜桥,肇嘉浜与陆家浜交汇处之桥梁(《上海旧县城水道示意图》截图)
陆家浜浜基,淤塞已久。1925年6月,市公所填筑陆家浜案交由市议会议决,令路政处填浜筑路,预备行驶无轨电车,以利交通。1926年6月,自斜桥迤东至迎勋路桥一段,先行填筑工竣,斜桥随之被拆除,再自西向东次第填筑,直至全路贯通⑤。1926年11月1日,法租界十七路无轨电车正式通车⑥,自大世界至斜桥。之后,斜桥以西的肇嘉浜也因逐渐淤塞而被逐段填平,斜桥地域悉成坦途。之后,陆家浜路和徐家汇路两大东西向干道在此衔接,加以原有的南北通道制造局路和肇周路以及东北方的方斜路在此交汇,所以斜桥地域成为沪南陆上交通中心,居民日增,桥虽拆废,其名被居民习用,演变为区片名流传至今。
附录:A LINK WITH OLD SHANGHAI
“Pont St, Catherine," now a bus stop, was named “Catherine's Bridge" after the first foreign lady to arrive in Shanghai. Abore, a photograph from Captain Caidwell's sketch showing the bridge as it was in 1844. Below, the present “Pont St. Catherine," a name on a bus and a bus stop on the now covered Siccawei Creek near the Chinese City.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JULY 27,1935)
----------------------------
①Hawks Pott, Early History of the Missions (1930): "Catherine Lockhart was fond of taking a walk for exercise into the country to the bridge called Hsieh Chiao 斜桥, and for this reason it became known as Catherine's Bridge; how it later became know as St. Catherine's Bridge is a mystery. The French Municipal Council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anonization of this lady."
②明弘治《上海县志》(上海府县旧志丛书,201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明万历十六年《上海县志》载,斜桥。旧木,今易以石
④清嘉庆《上海县志》载,斜桥。旧制木,明代朱家法易为石,裔孙国彩重修
⑤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县志》记载,十五年六月,填筑陆家浜。此浜东出黄浦,西至斜桥,接肇嘉浜,计长八千英尺,悉成平坦大道。
⑥法界无轨电车后日通行(《时报》1926年10月30日,第5版)
---------------------------
---------------------------
欢迎光临!本号文字及部分近照均为原创。转载本号文章,请注明来源!对老上海、老照片、老地图、老建筑感兴趣的朋友可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