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儒家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图片

图片

■毫无疑问,展示型、灌输型的“交流”已无法达成“交流”,更无法形成“互鉴”。未来在儒家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唯有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远

■在面向海外传播儒家文化时要把握重点、删繁就简,主动降低文化语境。比如,结合地域文化核心特征,打造简单易记、特色鲜明的儒家文化标识、文字符号来加强文化识别,形成文化品牌。山东提出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就是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孔子文化节”“妈祖祭典、黄帝陵祭典和祭孔大典”也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品牌 

图片

推动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稳致远

□ 向 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明正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是世界文明的灿烂瑰宝,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面对新的挑战,未来在儒家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要发挥好各种中间桥梁的作用,唯有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远。

儒家文化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在东亚,日本、朝鲜半岛等地都有祭孔的传统。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一组文字图屏风绘画精美,上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大字。此屏风图文结合,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充分体现了韩国社会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重视。

儒家思想不仅对东方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还跨越重洋传到欧洲,为西方启蒙运动注入思想灵感。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评价孔子所提倡的思想,具有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一般的普遍性。伏尔泰本人也被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赞誉为“欧洲孔夫子”。而在当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普鸣凭借讲授孔孟学说,一度成为学生追捧的“网红”。

在儒家文化赓续传承中,以华人华侨、华人社团、华文报社和华文教育为桥梁,圣贤思想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实现了文明交流互鉴,赢得了国际友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海外华人华侨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使得儒家文化所蕴含的思想体系、价值准则等“观念性形态”和当地文化互补互融,同时其承载的生活方式、传统节庆等“实践性形态”也和在地族群相交相融。

不过,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儒家文化传承和文明交流互鉴受到了严峻挑战——

一是,一些政治势力或极端团体对中华文化传承活动予以抵触,这暴露出某些国家和地区残存着的种族偏见。比如,美国国会众议院所发起的针对“中国利用‘孔子课堂’影响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听证会,引发了有关种族主义、反亚裔仇恨的辩论。

二是,某些国家不断炮制所谓“中国威胁”“外来文化渗透”“文化入侵”等论调,并刻意制造矛盾冲突。过去,推崇儒教的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国家都有兴建孔庙的传统,但如今兴建孔庙时,却会被视之为复兴旧制度与迷信,同时,还将孔子看作与本国毫无关联的历史人物。

三是,一些国家受到强制同化政策遗绪的影响,部分华人华侨所秉持的中华文化特性随着时过境迁越来越淡薄,中文水平、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代际差异愈发明显,尤其是新生代华人华侨与中国的情感连接更为弱化。

多途径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各国各代的华人华侨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存在一定的差异,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模式始终需要不断探索。毫无疑问,展示型、灌输型的“交流”已经无法达成“交流”,更无法形成“互鉴”。未来在儒家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需要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远。

第一,健全文化交流机制,畅通文化交流渠道,形成多元互动的儒家文化交流互鉴平台。过去,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华人华侨主动发起回到中国寻根祭祖的民间行为,中国政府也全方位支持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寻根之旅”“祭祖祭孔”“研学夏令营”,邀请华裔青少年来到中国进行沉浸式的体验活动,起到了让儒家文化入心入脑的效果。未来,在那些对儒家传统价值理念接纳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应积极畅通互学互鉴的渠道,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旅游、考古等领域的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学校、媒体等机构的往来,密切妇女、青少年、网红和企业家等群体的交流。通过文明论坛、经典译著、文艺演出、展示展览、民俗体验等方式,打破国际交往的壁垒,促进儒家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扬光大。

第二,打造网络文化矩阵,丰富儒家文化的传播元素,打造便于广泛传播的文化符号。儒家文化除了带有正统性、严肃性的观念形态之外,还有许多接地气的实践形态值得去推广。儒家文化传承和交流互鉴既可以体现“黄钟大吕”“高山流水”,也可以展现“下里巴人”“人间烟火”。应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自媒体以及流量网红等传播手段,利用科技、戏曲、民乐、手工艺等文化元素,充分鼓励和调动青年人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与时俱进打造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周边产品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国内诸多视频平台已经成功“文化出海”,B站、腾讯视频海外版WeTV、爱奇艺国际化应用iQIYI等陆续在东南亚主要国家落地,因地制宜推出不同内容和语言版本的本土化应用程序,吸引了众多东南亚网民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在此“文化出海”过程中,华人华侨作为本土创作者和推广者,可以帮助平台企业克服语言障碍、了解民众需求、弥合文化差异,生产更有针对性的、可观可感可玩的文化产品,在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增强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另外,在面向海外传播儒家文化时要把握重点、删繁就简,主动降低文化语境。比如,结合地域文化核心特征,打造简单易记、特色鲜明的儒家文化标识、文字符号来加强文化识别,形成文化品牌。山东提出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就是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孔子文化节”“妈祖祭典、黄帝陵祭典和祭孔大典”也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品牌。

第三,大力支持华文教育,提高语言教学水平,提升文化传承和交流互鉴意识。实际上,随着中资企业对外投资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他们对于本地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并且中资企业的工资待遇普遍高于当地职业薪资,因此不仅华人华侨有中文学习的长期需求,本地人才也有强烈的中文学习动机。华文教育是传承儒家文化、达成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华文教育既可以让世界民众通过儒家经典文献研习凝练精妙的中文语言,也可以润物无声地领会到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传统精髓,还可以通过儒家经典故事和中国发展理念的讲述让世界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华文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目前需要解决现存的教师、教材、教法问题,出台一些优惠便利政策和灵活的教育体系,处理好孔子学院、华人社区、华教机构、华文媒体和华商组织的关系,形成稳定、持久、良性的华文教育发展格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文明都需要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代代相传,在平等交流、学习和借鉴基础上,才能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特质、挖掘文化间的同质元素、触发文化共情心理、深化互信互动效果。儒家文化承载着赓续中华文脉的嘱托,夯实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未来,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来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与互鉴,让儒家文化的独特意蕴、精神追求和思想光芒抵达更多人的心灵,让世界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文明图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