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点评 | 摸清文物家底 呵护悠长文脉

文物普查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24年5月份以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转入实地调查阶段已有6个月。
半年时间里,我区各地 “四普”整体进展顺利,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图片
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盟13个旗县市(区)共完成三普文物遗址核查1087处,新发现72处,完成核查数占到三普遗址遗迹总数的95%。   
图片
截止目前,呼伦贝尔市已经完成“三普”文物登记点1153处中的1145 处复查工作,完成率99.31%,预计11月底全部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
图片
截至目前,额济纳旗普查队已完成旗域内355处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工作,复查率100%,新发现并登记古文化遗址12处。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内蒙古全区已完成复核三普文物遗址点17030处,完成率80.7%,调查新发现文物点895处,53个旗县区完成三普遗址点实地调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图片

在内蒙古特约评论员、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盖之庸看来: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转入实地调查阶段,通过全面的文物普查,可以精准掌握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盖之庸:文物中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守护好这些国家珍宝,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距今已16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对于开展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具有基础性作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新时代文物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用文物去说话,要用文物讲好中国的故事。通过对文物和遗址的系统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可以让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真正“活起来”。
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采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不仅提高了文物普查的工作效率,也为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内蒙古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已完成复核三普文物遗址点17030处、完成率超过80%,调查新发现文物点895处,新发现的遗址将对我们阐释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
目前,我区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方破坏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文物面临着被破坏或消失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和技术水平,为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更好的保障。   
内蒙古地域广大,很多遗址遗迹都在茫茫草原和漫漫戈壁,有很多隐藏在沙漠中,甚至会被流沙覆盖,调查的工作艰难、辛苦。因此我们更要用精准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做好文物普查工作。
做好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既是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时代命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必须扛起的责任和担当。
记者:张玉纯、孙雪梅

编辑:赵晓艳

审核:孙雪梅

监制:和   岩
总监制:山   丹
图片来源:奔腾融媒、鄂温克融媒、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奔腾融媒 新闻广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