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安日报】
□邻水融媒 张天文 本报记者 卢琴
从邻水县高滩镇石马河村卫生室到村民谭显英家里有6里路,这条路从尘土飞扬的土路逐渐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村医张建均背着医疗箱在这条路上走了33年。谭显英的家,是这条路上最远的一户。
谭显英今年72岁,在一次高血压随访中,谭显英担心地询问张建均,她每天都感觉头晕,是不是生了什么大病。张建均在为老人量完血压后,发现其舒张压有点偏高,血糖也偏高。
“把你平时吃的药给我看看,你有没有按时吃药?”张建均并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详细询问起老人的用药情况。
通过沟通,张建均了解到,谭显英吃的药不太对症,身边也没有人提醒她准时吃药,常常两三天才吃一次,于是便出现了头晕症状。
“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高血压也要注意饮食清淡,少盐少油少糖,药也要换一种,一定记得按时吃。”张建均一番叮嘱后,给老人换了对症的药品,还把她纳入定期上门随访户,每月定期给老人送来降压药。
11月15日,为谭显英送完药后,张建均又马不停蹄地沿路赶往下一位村民家中。
石马河村人口3411人,健康守护责任大。从事村医以来,张建均不是在日常巡诊,就是在上门治疗的路上。村里这条主干道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这条路上的每家每户,他都很熟悉。
谁家有病人、哪位病人急需照顾、哪家生活困难……乡亲们的身体和生活情况,一条条记录在张建均的工作簿上,也记在他的心中。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无论什么时候,张建均都是随叫随到。
“医生对病人,就要有求必应。无论白天还是深夜,都不能有丝毫懈怠。”这是张建均为自己定下的“医规”。
选择当村医,把青春和心血献给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张建均从未后悔。
1991年,21岁的张建均从邻水县卫生学校毕业,在县级人民医院实习半年后,回到石马河村从事卫生员工作,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再后来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当时,村里的条件并不好,没有专门的村卫生室,村道基本都是土路,他每次看病回来都“灰头土脸”。2012年,张建均把自家房屋底层的2个房间设置为诊所,村民们从此有了固定的看病场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卫生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有了村卫生室。张建均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开展健康帮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等事务上。
还是这条路,对全村200多名高血压、80多名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张建均每个月都雷打不动上门随访一次;对200名脱贫户进行重点走访,及时发现问题并送医送药上门,还及时为村民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并为当地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知接送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以及一般人群健康体检、孕产妇摸底、产后访视、定期通知儿童接种疫苗和体检等。
虽然事情琐碎繁多,但张建均不忘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他大量研读医书,一有机会就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995到1998年,他参加医学函授中专学习并顺利毕业。
如今,张建均的子女都已长大成人,且都有稳定收入,还进城安了家。不少人都劝他过点清闲日子,但他依然坚守乡村、坚持出诊,“只要身体允许,村医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全力当好群众健康守护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