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接续实施5年技工大省建设、3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新一轮技工强省建设工程,为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力人才支撑。但另一方面,在校企融合、实训教学,打通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最后一公里”上还存在一定阻碍。
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培养能力与地方产业契合度不高。我省制造业正处于向新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迭代中,部分教师对新制造、新技术和新能源带来的智能化、网络化变革不熟悉、不了解,也缺乏企业实际生产和工作经历,难以精准对接地方首位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二是实训教学实用性不强,社会价值转化率偏低。受场地、人员、资金等软硬件设备因素影响, 我省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以碎片化、模块配套为主,职业院校专业培养体系与现代制造企业实际技能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实训系统化、实用性不畅。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不足,部分中职学校实训设备数量缺乏、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一些实训基地甚至处于停摆状态,难以实现培养过程的“一企一案”。
三是现场实习难度大、成本高,实训效果不理想。职业院校学生进企实训存在不少困难,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企业,生产饱满忙碌,企业为避免影响生产进度和人身安全考虑,多选择不允许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学生生产实习更像是“走马观花”,对实际操作和问题难点无法做到深刻理解,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对此,建议:
一是精准对接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加快重点产业人才数据库建设。重点围绕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推进职业教育与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深度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业态、技术发展目标和产业优势相结合,加快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库,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数字孪生教学实践平台,加快打造院园深度融合育人实践新模式。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提升专业性人才培育水平。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对接培训,进一步创新定向班、委培班人才培养模式,按需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引导职业院校在办学、人才培养、发展目标等方面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推动职业院校实训内容、技能要点与行业用人、岗位需求、技术进步相结合,加快实训教学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设计、改造。建立并完善企业、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产教实训联合培育机制,构建共促发展的教育链、人才链,更好的为我省产业进步和企业发展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三是加快虚拟仿真系统应用,提升实训效果。加快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职业教育实训难点,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为基点,建立多类型的智能化、数字化制造技术的产教融合虚拟平台。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将实训涉及的虚拟现实因素互相链接映射,真实还原企业工作环境和生产环节,实现跨硬件、跨空间、跨课程的虚拟实训教学互动,以虚实结合的综合实训闭环生态体系,完成技术应用和问题处置的实训操作,在降低实训成本的同时,破解传统课堂师资不足和实践操作性不强的难题。
【来源:江淮时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