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时刻开设《乡村追梦人》第五期专栏,展现三湘大地翻涌而起的返乡创业热潮,以殷殷桑梓情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通讯员 欧阳钦君 彭舒婷 张家界报道
人生有多少种可能性?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覃国银来说,她的人生就如同这个迅猛发展的时代一样充满激情、挑战与无限可能。
初见覃国银的第一眼,她面带微笑、不施粉黛,脸上是阳光炙热照耀过的痕迹。她身上已然打上了属于“新农人”的身份烙印,让人很难想象出她曾是一家商业咨询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抑或是电视节目总制片人时的状态。
在看似温和的外表之下,覃国银的骨子里藏着冒险因子,正如她自己所总结道:“我迄今为止的人生里,已经尝试过了四次跨界转型。”
10年的酒店行业从业经历、10年的教育培训工作经历、接近8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到明年,就是覃国银种植莓茶的第10个年头了。
她满是自豪地告诉我,过去的每一次转行都有一个漂亮的收尾。没说完的下半句是——做农业也是如此。
张家界莓茶。
“土家甘露”里的致富密码
生长于武陵山脉的莓茶,是被《本草纲目》遗漏的自然珍宝,也是土家族人的“甘露”,传饮至今已有700余年。
张家界最早人工种植莓茶的村落是张家界市永定区罗塔坪乡的罗塔坪村,也就是现在的长寿村。
2013年,“精准扶贫”重要理念首次被提出。
为了实现脱贫致富,永定区茅岩河镇安坪村的村支书将视线瞄向了莓茶,于是在2014年带队前往长寿村进行考察,随后便提出了带领村民种植莓茶的构想。
2015年,安坪村试种了50亩莓茶,并在这一年实现了一个突破和一项创新。
从1995年便开始种植莓茶的长寿村,是典型的“张家界地貌(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而安坪村则是岩溶石漠地区(喀斯特地貌)。因此,安坪村成功种出莓茶,首先就突破了莓茶植物生态生物学习性的束缚。
与此同时,安坪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通过技术改良,采用了亩产扦插5500-6000株的张家界莓茶“密矮早”新种植方法,成倍提高了单位(亩产)面积的鲜叶产量。这项技术还成功让莓茶在试种的第一年便迎来了丰收,而在过去,莓茶需要在第三年才是丰园期。
后来,安坪村的种植经验在永定区农业农村局的倡导下,经由覃国银团队提炼、总结成了一套创新技术和操作规程,当地农业农村局借此推动了张家界莓茶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的发展。
莓茶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安坪村莓茶种植取得重要突破的2015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正式提出。尝到甜头的安坪村没有丝毫犹豫便决定,将莓茶产业作为实现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近十年的时间过去,莓茶这个过去被土家族人所推崇的“小众”饮品,逐渐走出了武陵山区,走向了全国、乃至海外。
现如今,张家界全市的莓茶种植面积达到了18万亩,其中永定区15万亩。土家族人从传饮了几百年的莓茶中,逐渐尝出了脱贫、致富的甜蜜滋味。
四种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我们常说,农业是“靠天吃饭”。但从全局来看,种植往往不是农业最为艰难的环节,种出来之后怎么卖、往哪儿卖才是“卡脖子”的核心问题。
莓茶也是如此,一旦种植成片,而加工和销售渠道没有打通,所面临的便是“成灾”而不是成功。
2015年,安坪村在试种莓茶的同时,也马不停蹄地找起了产业带头人。村支两委干部照着全村的花名册“点将”,彼时还在北京工作的覃国银便是被点中的能人之一。
2015年,张家界相关部门先后三次邀请覃国银参加当地举行的“十三五”精准扶贫返乡创业主题商谈。
正是这份“三顾茅庐”的执着打动了覃国银。她记得很清楚,10月份的最后一次座谈会是在10月27日。座谈会的第二天,她就注册成立了张家界茅岩河投资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张家界茅岩河土家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覃国银了解到,当地最早种植莓茶的长寿村,到2014年时的种植面积约400多亩。
因此,她最初的计划是以合作社的形式种植400亩莓茶。
但由于覃国银提出了“三兜底”帮扶方式,也就是一、二、三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全兜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再加上2015年的成功试种,让村民们的种植热情空前高涨。
覃国银(左一)在莓茶园。
2016年,企业带领安坪村及周边8个村种植的莓茶面积达到了1500亩,开创了张家界首个规模性、标准化的莓茶种植基地。
覃国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5年,安坪村的人均收入为2200元。到了2016年,合作社社员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605元,相当于通过莓茶产业帮扶及劳务就业,第一年就创造了人均收益翻番的喜人成果。这一年,安坪村还获评了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
这个亮眼的成绩,很快引起了张家界市两区两县的关注,他们纷纷找到覃国银希望开展战略合作、进行产业帮扶。
2016年底,覃国银及股东带领团队,前往位于桑植县的八大公山镇和马合口白族乡拓展种植基地,完成了8个村总计2500亩的土地整理,并准备好了所需的莓茶种苗。
2017年开春,一辆又一辆装满种苗的大卡车从安坪村和长寿村运送至桑植,新年伊始便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输送种苗1000多万株,为安坪村和长寿村创收了200万元。”覃国银回忆着说道,当时,安坪村一个名叫覃老平的建档立卡户,在那一个半月光是卖种苗就赚了13万元,加上售卖给企业的茶青收入,当年覃老平的总计收益达到了32万元/年。
到了2018年,覃国银发起成立张家界市莓茶协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法人代表。
也是这一年,覃国银再次扛起助力“脱贫攻坚”的大梁。她接过了帮助永定区2360人兜底贫困户之中的800人开展产业帮扶的任务,并为他们打造了200亩“张家界莓茶兜底贫困户产业帮扶基地”。
张家界茅岩河莓茶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
到2019年,她还成功打造了“张家界茅岩河莓茶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
从最初的“三兜底”,到后来的打造“孵化基地”和“帮扶基地”,再到推出“绿色有机高标准产业园”,可以说,覃国银率领的核心团队在张家界莓茶规模性、标准化种植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土家贡”宴请四方客
正如前文所说,打通加工和销售渠道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覃国银还在商业咨询公司工作时,其核心团队深入参与过万科、TCL、青岛啤酒等著名企业的战略执行与咨询项目。因此,她深知品牌策略对于一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推广种植莓茶的过程中,覃国银始终不忘挖掘莓茶文化、打造莓茶品牌。
“张家界莓茶的母体文化是土司文化,土民以此为茶,已有数百年历史。”覃国银说道,据《覃氏族谱》记载,茅岗第十五世土司覃纯一向朝廷所贡“方物”中就有莓茶,因而莓茶又名“土司贡”,亦名“土家贡”茶。
而在医疗并不发达的过去,土家族人也将莓茶视为老天馈赠、庇佑子孙后代繁衍至今的“神仙草”。
受此启发,覃国银将自己莓茶品牌注册为“土家贡”,既是对土司文化的一种传承,也寄托了将这份瑰宝贡献给更多人的心愿。“文化才是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
采摘莓茶。
覃国银即将迎来从事农业产业的第十个年头。过去的岁月里,她在张家界莓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历程中充分发挥出了带头人效应,也做出了一块金字招牌,正如她过往的每一次跨界转型一样,总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精彩时刻。
如今,覃国银公司旗下的莓茶种植面积突破了1万多亩,企业先后在2020年荣获湖南省首批、张家界首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022年土家贡品牌荣获湖南省知名品牌。千亩莓茶示范基地在2022年被评选为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佳茶旅融合特色景区”。2023年,公司先后获评“2022年湖南省顾客满意度调查满意单位”、张家界市“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在此基础上,这位土家族姑娘正在谋划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健康茶文旅产业。
“我打算建设张家界莓茶博物馆、体验馆和购物馆,依托张家界的旅游优势,以特色土司文化为内核,带动莓茶产业的销售和发展。”已过天命之年的覃国银依然以饱满的激情,在人生中画出“农”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