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冰原之迹,探无人之境|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线下专场

图片


在地球的尽头,冰原覆盖的南北两极,神秘而遥远。极地的冰川、极光和野生动物,构成了地球上最壮丽的自然画卷之一。而对这片未知领域的探索,则始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尽向往。在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四十年来,中国的极地科学家们不畏严寒,勇往直前,在南北两极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足迹,每一道足迹都记录着人类的勇敢与探索。


本期的三位嘉宾都与极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5次进入北极八国的186个原住民聚落和生态区进行田野调查的王建男,用镜头捕捉着北极原住民的生活剪影和憨态可掬的极地动物;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驾驶员白响恩,为我们讲述航行途中的重重考验与非凡经历;南极驻站预报员买小平,随“雪龙”号执行中山站越冬和度夏任务,为我们揭秘极地天气的变幻莫测与独特生物。


11月24日在上海浦东图书馆1号厅,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冰原上的足迹》,一场关于极地摄影、穿越北冰洋和极地气象的演讲,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场关于勇气与发现的极地之旅中,感受那份梦想的力量。


01

北极的生命律动


在北极这片荒凉而壮美的土地上,有一个身影尤为引人注目,他就是被誉为“北极摄影第一人”的王建男。自2005年第一次踏上北极的土地,王建男便与这片神秘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十多年来,他先后25次深入北极,用镜头记录了这片冰原雪野上的点点滴滴。


图片


王建男的镜头里,既有壮丽的冰川和极光,更有憨态可掬的极地动物们,还有生活在北极的原住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他镜头下的北极,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魅力。然而,拍摄这些美丽的瞬间,却并非易事。


图片


在俄罗斯楚科塔的洛里诺村,王建男随楚科奇人去猎鲸。在阴沉的天空和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他亲眼目睹了猎鲸的惊心动魄,捕猎过后,猎人们肃穆地围绕在鲸的周围,举行着“追思会”。他们在哀悼的同时,也在以一种古老的方式,向大自然的力量表示敬畏与感激。这一刻,王建男深深地意识到,他所见证的,不仅仅是一场狩猎,更是一次生命与自然法则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对话。


图片

猎鲸是传统的团队作战。几艘小艇、几只长矛,以古老的方式围剿一头灰鲸,是楚科奇海猎人的骄傲。(白令海峡,俄罗斯楚科奇半岛。2017 年 7 月。) 

图片

为灰鲸举行的“追思会”


在北极的探险中,王建男不仅记录下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更关注着北极原住民的生活与文化。他深入因纽特人的部落,与他们共同生活、劳作,记录下他们的传统与变迁。他发现,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因纽特人已经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母语和传统文化,这让他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和文字记录,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北极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承。


图片

德米特里和妹妹娜塔莉亚在雪地上生食全鹿,她们的母亲托克利夫娜蹒跚走来。(尤受科,亚马尔,俄罗斯)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但王建男从未放弃过对北极的热爱和追求。他用镜头记录了北极的四季变换和生命律动,用镜头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极地故事。他的摄影作品,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北极的美丽和神秘,也激发了更多人对极地保护的热情和关注。希望我们的世界能够“万物相倚共生,世界和而不同。”


图片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第754位讲师


王建男 

踏查186个北极部落的

摄影家与人文观察家


世界上踏查北极部落最多的摄影家与人文观察家。2005年起,王建男夫妇以“穷游”的方式从事“环北极人文生态摄影观察”。他25次进入北极八国的186个原住民聚落和生态区进行田野调查,拍摄并存档了约7万幅北极摄影作品,撰写了180万字的考察札记。王建男的作品《鲸湾·格陵兰·2013》先后获得北极理事会国际摄影大赛冠军和西班牙MLL国际摄影大赛银奖;王建男的北极摄影观察得到北极国家的尊重与认同:北极理事会称其为“来自中国的因纽特人”;格陵兰和冰岛总理分别单独接受了王建男的采访;丹麦王国向他颁发了《促进格陵兰文化发展荣誉证书》;加拿大、挪威、芬兰、丹麦、俄罗斯等北极国家的政府收藏了他的北极摄影作品。王建男北极摄影作品展览至今已在国内外举办了22场。中国外交部在冰岛首都为王建男摄影作品举办了展览《中国与北极》(2015年)


02

穿越北冰洋


北冰洋的茫茫冰海中,有一位女驾驶员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白响恩。作为一名优秀的极地科考驾驶员,白响恩不仅驾驶技术精湛,更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


2012年,经过严苛的选拔,白响恩脱颖而出,成为科考破冰船“雪龙”号于上海海事大学招募的唯一航海志愿者,踏上了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征途。在“雪龙”号扬帆远航后,白响恩担任二副,肩负起规划极地科考航线的重任,致力于寻找一条既经济高效又安全可靠的行进路线。


图片


穿越北冰洋的旅程充满了重重困难与挑战。航行途中,“雪龙”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它沿着高纬航线破浪前行,却意外陷入了由无数错落重叠的冰块堆砌而成的冰脊之中,这些冰脊如同狰狞的巨兽,高耸于海面,将“雪龙”号的行进之路变得异常艰险。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白响恩与船长再次调整策略,他们巧妙地利用压载水使“雪龙”号前后摇晃,带动船身震动,最终将周围的海冰一一击碎。经过无数次的努力,“雪龙”号终于挣脱了冰的束缚,重获自由,成功脱困。


图片

在南极附近海域破冰前行的雪龙号。博物 2014年03期 摄影/夏立民 

图片

雪龙号在海冰的裂隙之间航行。博物 2014年03期 摄影/夏立民 


除了驾驶任务外,白响恩还积极参与了科考活动。她利用自己的驾驶经验,为科考队员提供了准确的航行信息和数据支持。白响恩的勇敢和坚韧,不仅赢得了科考队员们的尊敬和赞誉,也为中国极地科考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图片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第755位讲师


白响恩

     中国首位

  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船长,是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航迹遍及南北极。她创新构建“实践、教学、科研、科普”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曾获市课程思政教学展示特等奖、市教学能手称号和上海市“申教名匠”称号。她专注海事安全保障研究,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积极投身航海科普事业,担任中国航海科普大使,通过制作科普短视频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航海知识,她的科普短视频获得了千万级的浏览量,曾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冠军、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称号、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在提升中国女性航海者形象和推动青少年共筑海洋强国梦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曾获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03

南极科考的守护者


在南极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大陆上,大自然以其最狂野的笔触,肆意描绘出一幅幅严酷与无常交织的天气画卷。刺骨的寒风,锋利如刃,无情地切割着每一寸裸露于外的肌肤;漫天飞舞的暴风雪,则如同厚重的白色帷幕,将视线紧紧包裹,让整个世界仿佛都淹没在了无边的白色深渊之中。


图片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卸货探冰


在这片被冰雪永久覆盖的土地上,科考站如同一座孤岛,静静地屹立于风雪之中。而在中国南极考察站里,有这样一名杰出的极地气象预报员——买小平,他曾多次随“雪龙”、“雪龙2”船执行南极考察任务,并在中山站、长城站度过了多个漫长而艰苦的越冬和度夏时光。


图片

冬季的长城站   图片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在冰区航行


买小平的工作,无疑是南极科考活动中重要且艰巨的一环。在南极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准确的气象预报对于科考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科考队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服务,成为了科考队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图片

科学家在放飞探空气球,以测量空气温度湿度等数据。博物 2016年11期   图片提供/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在极地越冬期间,由于南极的冬季非常漫长而寒冷,考察站往往会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这时,买小平不仅要负责气象预报工作,还要参与清理积雪和保障站区安全的工作。他常常冒着严寒和暴风雪,在雪地里奋战数小时,确保站区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图片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 卸货


而在度夏期间,买小平的工作也同样繁重。随着夏季的到来,南极的气温逐渐回升,冰雪开始融化。这时,买小平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为科考队提供准确的航行和作业信息。同时,他还要参与科考队的各项考察活动,为科考队员提供气象保障和支持。


买小平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为南极科考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他的工作虽然默默无闻,但却至关重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极地精神。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第756位讲师


买小平 

         南极驻站

                气象预报员


曾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气象工程师,长期从事极地预报保障和科学调查工作,参与了我国第36、37、38次南极科学考察和第10次北极科学考察,南北极现场累计工作700余天,并作为行业青年代表参与央视《新闻联播》、《开讲啦》和湖南卫视《“新时代 新雷锋”主题文艺晚会》等节目录制。



大讲堂现场讲座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