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富母乃组,干净整洁的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民居错落有致,一片片光伏发电板为寨子披上了“新装”,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意盎然,绘就了一幅乡村安居乐业“幸福景”。
“我们村的优势就是离县城近,收入主要靠水稻、甘蔗等传统产业,并通过发展田园经济、光伏发电和就近务工等增收。去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13400元。”勐梭镇班母村富母乃组组长娜药说。
近年来,西盟县以“千万工程”为蓝本,因村制宜,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多元化群众增收渠道和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助力乡村破解人居环境整治“一阵风”、经济“养不活”、治理难的“三道题”,以“三建三变”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西盟落地生根,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辣椒是政府鼓励我们种植的,成熟后,可以拿到供销社、城区集市、夜市去卖。”村民扎妥家屋前的小菜园里,辣椒苗翠绿欲滴,松土、除草、浇水……扎妥和妻子娜木挥洒汗水,期待收获累累硕果。
“我是2016年嫁到富母乃组的,那时寨子还没有搬迁,家家户户都过着穷日子,没有什么好的营生。”娜木在一旁笑着说:“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寨子变化很大,我们利用房前屋后建起小菜园,加上就近务工,家里一年收入差不多能有5万元。日子好了,生活就有了盼头了。”
“发挥优势,我们才能走好乡村致富路。”勐梭镇班母村富母乃组共有46户169人。娜药向记者介绍,过去富母乃组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直过区”深度贫困村寨,由于生产资料匮乏,劳动技能落后,成为该村发展路上一道难逾的沟壑。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通过建立多元化群众增收渠道,改变农村经济不活的情况。如今的富母乃组,屋顶的光伏发电给群众带来“阳光收入”,庭院前的菜园给群众带来“大”转变,搭好的就业“连心桥”给群众带来“家门口收入”。环境好、乡风文明、就业渠道足,成为这几年西盟县帮助乡村群众走好乡村振兴路的缩影。
“如今组里群众收入渠道多了,日子好了,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娜药说。
在盘活农村经济、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西盟县还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上下功夫。在力所乡南亢村,乘着全县农村环境整治的“东风”,村里实施了厨卫改造项目、庭院经济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建设等美化亮化建设,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村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乡村环境好,我们才能走好乡村振兴路。”力所乡南亢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娜袜介绍。南亢村通过建立市场机制,构建“企业+农户+专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来管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变人居环境整治“一阵风”的现象。
“村里的环境维护,每家每户都出力,垃圾也有人清运。环境变好了,心情也跟着好了。”力所乡南亢村村民娜珠笑着说。
据了解,力所乡南亢村目前已有16个村民小组加入垃圾清运统一管理,收费标准每人每年40元。
在乡村治理方面,西盟县通过建立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农户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有效调动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乡村治理难的问题。
在力所乡力所村橡胶队组,网格员娜前为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几乎每天都奔走在网格内。她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通过实行网格员带头,西盟县按户建立管辖制度和责任包干机制,持续抓好政策宣传、为民服务、矛盾化解等工作,形成了乡(镇)、村、组、群众四级共参与、齐发力的共治体系。
“作为网格员,就是要做群众的好朋友、知心人。”娜前说。
如今的西盟乡村宜居宜业、产业兴旺、百姓富足,它们如“雨后春笋”般扎根于祖国边疆,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