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治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沪举行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长三角城市治理答卷

央广网上海11月18日消息(记者郭振丹)新时期,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长三角城市建设、治理与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既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应有之意,也是以长三角城市之治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国之治的必然要求。11月15日至16日,“长三角城市治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围绕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生动实践这一主题展开,来自长三角地区省地级党校、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150余位专家学者和有关实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一场聚焦型、融合式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交流。

图片

研讨会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记者从研讨会上了解到,为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徐汇区通过旧改征收、城市更新等方式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2022-2024年三年时间,徐汇区完成900万平方米老旧住房综合修缮,一项目一方案地完成康健路341弄、田林路65弄、漕溪三村等重点项目,打造出一批万体馆周边片区、漕河泾街道金牛片区、枫林街道宛南片区、凌云街道417片区等各具特色的示范片区。

而为提升社区综合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徐汇区于2022年提出一站式社区服务综合体“生活盒子”的新概念,对“邻里汇·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构建“4+X”服务模式,即社区长者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和社区助浴点4项基本设施,鼓励增设具有各自特色的服务品牌“X”。目前“生活盒子”已建成40家,有力推进了“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实现了布点全覆盖、人群全覆盖、功能全覆盖。

城市治理既是改革实践续篇,也是时代新篇。研讨会上,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伍江教授认为,从杨浦滨江到徐汇滨江,再到苏州河两岸等,曾经的消极工业空间华丽转身,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15分钟生活圈”不仅标示着时间的尺度,也象征着更多人抵达理想城市生活的距离,这是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典型案例。未来,上海不仅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还要让人民群众在更多的城市自主更新中发挥更大作用,深化精细化的城市治理,让城市更亲人、城市生命力更旺盛。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教授提出,作为一种新型城市生态系统,创新街区在创造新就业、培育新技术、盘活旧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全球创新街区典型案例和上海创新街区探索实践,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创新街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序更新和优化利用城市存量空间资源,探索与城市文脉相符合的创新街区模式,将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不断释放新动能。

除城市更新外,当前数字化也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一直以来,徐汇区致力于探索数字赋能城区治理,优化“一网通办”、做实“一网统管”,夯实数字底座、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目前已归类组合形成7大类、43个场景、64个轻应用“大场景”体系,城区运行管理效能和市民满意度获得双提升。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教授指出,统筹发展与安全始终是推进城市治理、国家治理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是数字治理的具体实践,借助中心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力量互补,更好发挥基层管理平台的问题发现及调处功能。下一步,要加快从数字赋能向数智赋能转换提升,以“智”提效,打造数实融合、实战牵引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