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奋斗正当时丨她手中的千丝万缕,牵出了一方产业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今年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时,对于漳州澳角村近年来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村貌变美表示了充分肯定。十年来,福建特色产业稳步走向高质量发展。许多福建特色小吃,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走向全球,丰富了世界餐桌,丰实了乡村产业链,也丰盈了“百姓富”的基底。泉州安溪面线世家传人胡丽珍,守正创新,做强做大自家品牌的同时,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彰显了乡村振兴路上的“她”力量。


图片




“不想母亲再因卖面线而半夜冒着危险走山路”


胡丽珍会以“面线胡”这个绰号来介绍自己是因为家乡小吃“面线糊”闻名全国,以此为名,对提升自家知名度的利好,显而易见。

图片

但胡丽珍做面线的出发点,并非为了提振名声。她的初心很柔软:不想母亲再因卖面线而半夜冒着危险走山路。

图片

然而,接手后,胡丽珍才明白这祖传手艺传男不传女的原因。

“做面线的基本功就是和面。和好面,我都找不到手和腰了,”胡丽珍说,“我爸爸知道这活有多累,出于对我的疼爱,以前没想把手艺传给我。”

图片

面线,或称“线面”,是统一闽人胃囊的面食,易煮快熟好吸收,讲究细滑柔长、韧而不糊。机器生产的面线,能极大地解放人力,却无法在“柔”“韧”“不糊”等品质上与手工比肩。

每天凌晨两点半,胡丽珍就整装待发投身“战场”,开始和面:用双手细细感觉面团的柔韧程度,时而注水、加盐,确保其达到最佳风味。过程中,她要与数斤大面团反复较劲,又揉又按,直至其“筋骨”全舒展开,不断挑战腰力和臂力的极限。

图片

胡丽珍坚持了下来。吃着自家手工面线长大的她,说“挑剔”也好、痴迷也罢,对于面线品质有着极高的追求。

比如在生产点的选择上,明明城区交通发达便捷、招工也更便利,她却选择了更耗成本的“上山”选项。

图片

“我做了一次试验:把面线晒在城区。吃的时候,感觉有点汽油味。我觉得,这吃的不是面线,而是汽车尾气。”胡丽珍说。

经蓬莱镇政府推荐,胡丽珍认真考察后,选定了上智村的一处山坳:位于山的里头、路的尽头,有好的山泉水源且阳光充沛,地理环境和气候很适合传统手工面线的自然发酵。“好的手工面线的温度和湿度决定了面线的品质,厂址选在偏远的山区,只为了做好品质。”

图片





敞开工坊大门,带动村民就业


坚持品质、坚守技艺,但胡丽珍并不墨守陈规。

以和面为起点,面线制作还要经历搓面、串面、醒面、拉面、晒面等十多道工序。胡丽珍发现,如和面、搓面、串面、拉面等工序要坚持手工以保证风味,而有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由机械来完成。

图片

“收面的时候,原来需要两人来回搬运,我们就研发了传送带:晒面这端口,有人负责把面挂上,另一端则安排人负责接面。这样就减轻了员工的体力负担。”胡丽珍介绍。

多年来,胡丽珍不断创新以提升生产效能。如今,她拥有自主研发的自动晾晒设备、可视面线发酵柜等知识产权,获得多项国家级专利。

图片

在做大“龙居手工面线”品牌的同时,胡丽珍也思考着如何带动乡人共同致富这一问题。她主动和地方政府联系,向村中留守妇女敞开工坊大门,带动村民就业,带领乡亲致富。

图片

胡丽珍对时代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她看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多元销售渠道,抓住了文旅经济的发展机遇,通过成功申请龙居面线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安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安溪文旅集团进行战略合作签约等方式,提升了自家品牌的含金量,拓宽了业务范围。

图片

因龙居手工面线的品牌效应,上智村入选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逐渐形成了“产业+电商+新媒体+旅游”的发展模式。

图片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