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又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基本经验。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统总结运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改革的本质,就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经济体制改革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和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动力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部署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破除影响高水平保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高水平保护来培育绿色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前提基础,是更加清晰地理解与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突显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的方法论要求。要在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基础上,使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需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重要方面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不足,加快发展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是以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领的生产力跃迁。
绿色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绿色转型的关键变量。绿色科技创新能够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市场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多个环节促进绿色转型,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既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也要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如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形成科技含量更高、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少的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还要加强清洁低碳能源等绿色技术攻关,同时推动其他方面科技创新向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