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雪地
近年来,牡丹江市着眼于闲置资产“腾笼换鸟”,并匹配优质服务、政策,“筑巢引凤”,使老厂房焕发新活力,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活用老设施 与文创产业碰撞出火花
东安区1946文创园的前身是牡丹江十大厂矿之一的木工机械厂,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有厂房23间。东安区对园区基础设施、业态布局、文化植入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升级,突出文化核心地位。
走进1946文创园,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代气息。古铜色雕像与原牡丹江木工机械厂的木工磨床、木工铣床组合出以前工厂生产的情景;红砖堆砌的拱形门走廊里,市民悠闲地遛着弯;艺术馆里展出各种画作、书法作品,游客不时驻足浏览。
据东安区工作人员介绍,1946文创园是牡丹江市承办第四届全省旅发大会重点观摩项目,定位为工业遗存体验地、民众休闲目的地、文创产业新高地。目前,该园区已入驻中国神州机器人、奥体国际健身、玛雅娱乐工厂、胡同里音乐酒吧等项目30多个,擦亮了享誉全省的“文创东安”特色品牌。
目前,牡丹江(1946)创意设计中心刚刚入驻该园区,项目规划由创意项目设计中心、创意赋能孵化基地、多功能现代艺术展馆、红城剧场项目演示直播中心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近5500平方米,室外拓展空间20000余平方米。
“变废为宝” 探索“治理+造血”新模式
近日,林口县林口镇六合村的历史遗留矿山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原本破碎荒芜的矿山焕然一新,一座现代化的大鹅养殖基地建了起来,标志着林口镇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里曾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如何变废为宝,成为林口镇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林口镇副镇长李玉江说:“我们采取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化治理、多元化协作’的模式,通过削坡治理、盘活土地资源、建设养殖设施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将废弃矿山转变为大鹅养殖。不仅恢复了自然生态环境,还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形成了社会参与、共治共享的生态资源保护新格局。”
“我们引进了优质鹅苗,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养殖技术和培训、防疫指导和渠道销售等方面的支持,让我们对大鹅养殖充满信心。”富水牧业有限公司经营者王守国说。
林口镇这种“治理+造血”的新模式,盘活了废弃土地资源,将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成群众的“幸福不动产”,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打造新经济产业园 创新型企业扎堆“孵化”
牡丹江市西安区新经济产业园也是利用闲置资产建立起来的。西安区工作人员“驻园办公”,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西安区实施‘4457’发展思路,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四大经济’,培育科技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孵化平台、创新型人才4类创新主体,开发数字治理、数字民生、数字生态、数字生产、数字消费5个应用场景,打造商务会谈、政策扶持、孵化培育、市场推广、环境优化、人才开发、合作交流7个服务体系。园区以培育新经济产业为重点,大力引进数字经济、网络科技、生物技术、文化创意设计等产业项目。截至目前,产业园已登记注册企业510家,实际入驻101家,打造‘园中园’牡丹江粮食流通电子商务产业园,积极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已创建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生物经济29家、数字经济76家、创意设计42家、冰雪经济3家。”西安区新经济产业园工作人员刘悦说。
记者从牡丹江市爱民区获悉,该区坚持“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并重,全面摸排辖区厂房、场地和办公楼等闲置资源,建立适配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发展的闲置资源台账,为项目入驻搭建平台。该区盘活爱民区信大机电1万平方米场地及6000平方米闲置办公楼,依托阿里、抖音等国内一线数字化平台,成功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实现数字化培训、智能化云仓、数字化电商等多业态发展,已入驻企业30余户,安置就业近300人,1~9月份线上交易额达4728万元,预计年底可实现1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