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雷公井

图片

嘉禾县晋屏镇有一个千年古村名叫雷公井。雷公井在嘉禾九老峰和蓝岭山九子岭之间的石羔垌中,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几十栋古民居青砖黛瓦,浑然一体,蔚为壮观;亭台楼榭,雕龙画凤,栩栩如生;石板巷道,曲径通幽,别有洞天。还有极富湘南风情的伴嫁歌堂,美丽村姑歌声缠绵,曲调忧伤,离情别绪令人唏嘘不已。

图片

雷公井村历史久远。据史书记载,1429年初春时节,李氏先祖嗣应公从嘉禾古城禾仓堡翻过山路,来到晋屏山下的一处开阔之地放鸭,在一座小山边搭建了一座茅屋定居,取名喜鹊屋。喜鹊屋刚搭好,便见空中雷声隆隆,寻着雷声出门而去,发现在不远处的塘边,一湾泉水随着雷声汩汩而出。此后应公每天在此取水,便为此地取名雷公井。

明崇祯二年(1629年),子乾公从禾仓堡迁入现址。从清朝道光初期至解放前,该村先后共建造堂屋26座,大屋30余间,青石板路约300米,传统古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40 %。

图片

雷公井村是目前保存为数不多的古民居集中区域。主要由祠堂、礼塾、民居、古桥、古井、古商道、路亭等构成。建筑为典型的湖南民居建筑群体,由堂屋、大屋、四合院组成。村落内古建筑结构简单,建筑装饰色调素雅、淡秀。是中国传统风水学具体应用的典型代表。古祠村前,排列了86栋明清古民居,规模宏大;茶马古驿道穿村而过,清泉从村后雷公井经小溪绕村而下。村内的石板路连通大街小巷,亭、阁、古私塾、古居宅院建筑保存齐全,板桥、古井、石板路、供排水等布局机巧,自然天成。

雷公井古村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才济济,族谱记载,族人例赠登仕郎,例贡生,孝廉方正多人,任知府,知县等职。民国时期,雷公井村考入黄埔军校7人,李焕之入黄埔二期,曾与周恩来共事;李从其入黄埔六期,李礼成在1948年锦州战役中牺牲,李智生入黄埔17期。

图片

目前,雷公井古村共设置了6个堂,分别为应公堂、教耕堂、伴嫁堂、红军堂、尚武堂、尝新堂。

其中,最别出心裁的是伴嫁堂。伴嫁堂全称为“嘉禾伴嫁歌舞展示堂”。2015年,雷公井村被列为市级嘉禾伴嫁歌传承基地。在雷公井村伴嫁歌经祖辈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妇女们随口就能唱诉几百首伴嫁歌。村民在展示堂演唱伴嫁歌能更直观的体现嘉禾独特的婚庆风俗。

尝新堂是嘉禾独特民俗尝新节的集中展示场所,也是传承嘉禾美食文化的重要基地。雷公井村尝新堂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演绎嘉禾尝新节风俗,传承嘉禾美食文化,让游客在品尝嘉禾美食的同时,还可充分领略嘉禾的独特风情。

图片

应公堂,是纪念雷公井村立村先祖嗣应公的厅堂。嗣应公于1429年在此开枝散叶,后世枝繁叶茂、英才辈出。村民为感念先祖恩泽和懿德,传承先祖创业创新精神,于2016年7月设立应公堂。

红军堂是雷公井古村特有的红色文化基地,也是嘉禾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途经嘉禾,在雷公井村休整了一天一夜。村民们热情迎接红军,给红军送粮送物,还给红军当向导。同年11月,红一方面军第三、第八军团过境嘉禾,与国民党部队激战。村民冒险支援红军,抢救伤员,给伤员扛枪。战后,村民将55位红军伤员秘密转移到蓝岭山治疗。红军堂留下的是红军血沃嘉禾的珍贵记忆,传承的是雷公井村民拥军爱国的优良传统。

尚武堂是展现雷公井族人尚武品格,弘扬不畏艰险、奋发进取精神的重要基地。雷公井族人不仅重视教育兴村,而且积极发扬尚武精神,不向任何强权低头,敢于战胜困难、战胜敌人、除强扶弱。尤其是在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雷公井的一大批仁人志士投身革命,勇于流血牺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图片

教耕堂是纪念神农氏教民耕种稻谷的地方,是展示农耕文化的重要场所。公元前4700多年前,炎帝神农氏来到嘉禾九老峰一带,在丙穴山洞前偶得一禾九茎的“嘉禾”,于是教民耕种。雷公井一带因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成为神农教民耕种稻谷的风水宝地。

雷公井村2015年被列湖南省传统村落;2016年成功申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扫码收听

图片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