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车企,撑不住了!
最近,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大运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重整。
其实更早前就有预兆。
此前有媒体报道,大运集团旗下新势力远航汽车传出欠薪关店消息,研发部门员工透露,底盘研发部目前仅剩十几名员工。此外,员工的工资被延迟发放。
当时对于这些传闻,远航汽车曾回应称:“公司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目前处于重组阶段。预计过一段时间,待调整完成后,各项业务将恢复正常。作为大运集团旗下的品牌,远航汽车拥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不会轻易倒闭。”
这个很多人可能没听过的汽车,其实存在感也没有那么低。曾与华为、博世等头部供应商合作,在北京蓝色港湾、王府井等地都有门店,同样有实际销量,并非所谓的空壳企业。
但如今传出欠薪关店等消息,俨然也是表面风光。它为何撑不住了?
01
网红车企,连前半句都没做到
跟其他暴雷且更有名的同行比,远航汽车或许更惨。
毕竟,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车。直到它传出欠薪消息时才知道。其实比起很多停留在PPT造车的同行,远航汽车还算是较为靠谱。
一是有真车上市。去年12月,远航Y6、远航H8同时上市,但直到今年4月份才有交付数据。今年5月,远航Y7、远航H9正式上市,半年内完成4款新车上市。
二从汽车的卖点和功能来看,也并没有落后。以远航Y7为例,800V高压架构打造,最长续航1020公里,百公里加速3.2秒,车机内置第三代8155P车规级芯片,搭载阿里斑马AliOS智能座舱系统等。
然而,跟一般的同行比,远航汽车无论是营销力度、品牌知名度显然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远航几乎不怎么做广告,除了在高铁站和机场等地点投放少量户外广告外,其他的宣传几乎没有。
很多人都是在商场看到远航汽车的门店之后,才知道这个品牌。但门店数量也少之又少。对于用户来说,第一个质疑就是看车、试车、买车售后服务等无法保证。
曾有人实地探访门店,发现车上都是一层灰尘,足以看出许久没有用心经营。
很多人说,暴雷其实早已注定。最终,还是传来了负面消息。
远航汽车,为何落到如此境地?
02
背靠大运“大树”,却发不起工资
这也不得不提到远航汽车背后的大树,其实在国内还是相当有名的。
公开资料显示,远航汽车是大运集团旗下专注于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品牌,于2022年8月正式宣告成立。大运集团也算是老字号,在汽车行业深耕多年。
历史可以追溯到1987年。最早它是摩托车业务起家,凭借一句“风驰天下,大运摩托”的广告语,让很多人记住。
大运的野心不止是摩托,而是更广泛的市场。于是,在2004年进军商用车领域,开始造起重卡、中卡、轻卡以及客车等商用车。
也许是重卡、摩托等领域的成功给了它信心。当新能源的风潮逐渐兴起,大运也盯上了新能源车。
2020年9月,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正式投产下线。两个月后,大运新能源推出了两款新车:小型纯电SUV悦虎和中型纯电MPV远志M1。
但作为新人,一开始成绩并不突出。推出新车的销量不温不火,于是大运决定更加ALL in,就有了远航这个全新品牌。
因为过去有造车的经验,成立后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就实现了量产,造车速度可谓是迅猛。
2022年8月,远航汽车在成都车展上正式亮相,并且同步发布了远航Y6、远航Y7、远航H8、远航H9共计四款新车。
大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瞄准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市场,车型都尺寸偏大,价格也较高,然而现在来看这是一部险棋,想做出头也很难。
与此同时,大运集团董事长远勤山持曾坦言: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如果远航汽车试图自主研发所有先进技术,那么即使投入再大的精力与时间,也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国际巨头的水平。
因此,远航汽车实行一条独特的策略:直接整合并采用市场上最先进的技术与部件,通过高效整合与优化,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殊不知,这个策略不是弯道超车,更像是条不归路。
产品不够接地气的市场反馈就是,今年前三个季度,远航汽车累计销量为5,584辆,平均每月销量不足700辆,跟动辄过万的同行差距甚远。
销量一低,对于新势力来说无疑是生存红灯亮起。
03
新势力,不是挡箭牌!
如今,国产新能源呈现出的局面,就是两极分化。
一边,是不少新势力脱颖而出。小鹏、理想等纷纷靠着新能源车逆风翻盘,甚至成为外国同行要学习的榜样。
而另一边,则是不少玩家的默默出局。从高合到合创等,各有各的心酸。
从整个造车新品牌中来看,曾有人统计过,摩托车企业中造车的其实比较多,比如重庆的力帆、小康股份(赛力斯)、银翔、东方鑫源等都有自己的整车业务。
目前来看成功的只有与华为合作的小康股份,其他大多成了造车的炮灰。
整体来看,车圈的激烈竞争和淘汰还在继续。
虽然从表面看销量持续增长,但总体来看,造车新势力车企仍不容乐观,大多都是处于亏损状态。极少数盈利的,只有理想、问界等。
新势力不是保命牌,但只要技术底牌和用户基础在,就不怕没柴烧,也有赚钱的希望。
反观远航汽车,这两个底牌似乎都不复存在。技术上,远航汽车并没有多少技术储备,走的是“拿来主义”。
创始人曾公开承认远航汽车没有技术。理由是搞技术太难,先进的东西要自己做的话,10年时间也赶不上博世、华为。
大拼盘路线在过去还可以应付,但现在信息差卷到透明的时代,没有技术就像在海边走路,早晚会湿鞋。
至于用户,远航汽车就更没有优势了。
关于新势力,早在几年前就有这样一个观点:年销10万辆是生死线。
别说10万,根据中汽数研最新出炉的数据,远航汽车在9月份的销量仅为779辆,而1至9月的累计销量也不过5584辆,消费者基数远低于生死线。
当下,远航汽车是否真的会宣布倒闭还不好说,但确定的是,必须要加强危机感。要么打透技术实力,要么提高性价比。把活下来当成第一要紧事务去执行。
造车不是自嗨,市场才是检验实力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