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

  作者 李国钰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为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贡献教育的力量。

  坚持“一条主线”,建立长效化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学院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明确工作职责,提升工作效率。学院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示范校创建列为领导小组重要工作职责,多角度、多维度、多渠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示范校创建。完善工作制度,强化管理效能。学院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指标,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构建“两个载体”,丰富科研和交流活动平台。成立科研基地,加强科学研究。学院先后获批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研究基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省级智库(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型智库),成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研究中心、国际佤文化研究院、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时代性和地缘优势的科研平台。建设基地展馆,提升基地功能。学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题馆、澜沧江流域世居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边境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展览馆。三馆建设项目,是学校探索新时代边疆国门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形式和渠道。

  做好“三个融入”,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教育管理服务。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就业资助力度。将民族团结进步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坚持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注重选取典型、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院积极构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作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新生入学教育等的重要内容,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

  选树“四好”先进典型,突出榜样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先进典型学习教育活动。学院坚持把学习英雄和先进典型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抓手,大力宣传张桂梅、朱有勇、黄大年等先进典型事迹,组织开展临沧本土英雄人物张从顺、张子权、鲍卫忠等英雄事迹报告会,用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真评选“四好”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让“四好”事迹深入人心,在全校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增强师生“五个认同”,充分发挥党团引领功能。抓好党建示范品牌,强化民族团结政治引领。学校党委创新开展“一流党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切实增强师生对“五个认同”的理解与认知。抓好志愿服务活动,强化民族团结行动引领。学校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广大学子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行动自觉。抓好党团宣传阵地,强化民族团结组织引领。以党校、团校、班级为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大力宣传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