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区里潮流新 | 一条小巷“修补”市井幸福

大皖新闻讯  在天津河北区,有一片70多年的老街区——王串场。过去,这里曾是天津市著名的工人新村,留下了许多珍贵记忆。岁月流转,如今的王串场再次焕发新的活力,在老街区中演绎出了新潮流。为精准聚焦街域居民的所需所盼,王串场创新打造 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修补巷”,不仅是对传统商业街区的全新诠释,更是以文惠民的生动实践。

图片

修补巷巷口

走进春元织补改衣店,“传统精工织补技艺”非遗项目持有人徐春元正在修补一条客人送来的呢子裤。桌面上,一个织补圈、一把小剪刀、十多根不同粗细的织补针,看似简单的工具,在徐春元的手里,成了“妙手回春”的巧具。

“要根据不同的面料和纱线的粗细,选择不同的针。”徐春元说,工具虽然简单,要想把活儿做好,却没有那么容易。精工织补极其费时,衣服上一个小小的破口往往需要两个小时,才能让它恢复“如初”。

徐春元从事织补工作已近50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时尚的演变,送到他手里修补的衣物面料越来越多样,品类也从单一的衣物扩展到箱包,喜爱名牌箱包的年轻人常常会慕名而来,请徐春元帮忙修复。2010年,徐春元被天津市政府授予“有贡献的高级技师”称号,享受政府补贴。2017年开始传承技艺,至今已培养学生数百人。

多年来,徐春元没有停止过研究织补新技巧,他希望无论客人送来什么样的“麻烦东西”,在自己的针下,总能让它恢复原有的光彩。

图片

徐春元展示修补后的面料。

在巷子另一边,李师傅刀具专营店里,一对夫妻送来了自己心爱的菜刀,“这把刀是一位朋友送给我们的,好刀开刃有讲究,所以我们特地来找李师傅帮忙开刃。”丈夫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和妻子找了不少磨刀师傅,师傅们因担心达不到理想效果,都不愿意接,所幸辗转找到了李师傅。

图片

李师傅在开刃。

接过刀的李师傅一眼便认出这是一把产自南方的刀,当即开始打磨。李师傅一边进行手下的活儿,一边与客人交谈,给这样一把刀开刃大约需要15分钟,每一道工序都要十分仔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把这些刀都当成自己的刀,我宁愿半年、一年见客人来一次,这才说明我的活儿做得好。”李师傅希望,自己这家店不仅能够做到便民,还要做到惠民。

图片

巷口打卡处。

修鞋开锁配钥匙、织补改衣修家电、修表修车改首饰、皮具养护小家政……为繁忙市井而服务,口碑载道,历久弥新。如今的修补巷,既保留了老街区的历史底蕴,又融入了新潮流的时尚元素。

在这里,传统的“小修小补”业态与现代的管理理念、创意设计结合,为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和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为城市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为文化惠民增添精彩注脚。

大皖新闻记者 吴悦 摄影报道

编辑 许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