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雨晨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我本非嗜书之人,尤其是大学之前,所涉猎之书寥寥可数。彼时若问所读为何,答必是“课本”——
在应试教育的铁律之下,语文的学习似乎并不需要广泛阅读,考试内容也从不超出教材范围,故而我常常暗自庆幸,能够在最省力的方式下掌握这门学科。至于那些被师长反复推荐的经典著作,我多是在老师的督促下被动地了解一二,更多时候则是借助教学参考书,按部就班。
实际上,时间对我并不吝啬,是我自己长期缺乏阅读的习惯,加之认为课外阅读是一项投资回报极低的行为,难以立竿见影。这种功利的心态一度主宰了我的思想,每当我翻开一本书,心中都怀有具体的目的,渴望从中快速获取养分,甚至奢望每读完一本就能有所长进。
然而,正是这样带着目的性的阅读,成为我最初涉足书海的动力。随着阅读时长与数量的增加,它渐渐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如罗翔老师所言:“如果读书只为追求成功,那么许多书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读书可分为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前者服务于考试或职业生涯的发展,后者则关乎心灵的滋养。”一旦功利性阅读达到既定目标,没有了内在兴趣的支撑,就如同火箭失去了燃料,最终难逃停滞的命运。唯有激发内心的好奇心,才能超越阅读的边界,享受真正的阅读自由。
大学生活为我带来了转折点,我偶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作为我的专业。从此,“中文系”这三个字在我心中变得沉甸甸起来。与人交流时,我常被误认为文采斐然,实际上,我与大多数人并无二致,都是从高考的独木桥上走过来的,对于课外书籍的涉猎同样浅尝辄止。
面对大一写作课上同学们精彩纷呈的作品,我不禁感到自卑。当时的我,对写作的理解仍处于懵懂状态,以为多读书便能文思泉涌,殊不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漫长且艰难,绝非一蹴而就之事。
当我真正动笔尝试后,发现阅读远非想象中那样枯燥无味。有人说,《红楼梦》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给人不同的感悟,这便是“常读常新”的美妙之处。但在现实生活中,众口难调才是常态。
我慢慢意识到,阅读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体验,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无须强迫自己去迎合所谓的经典,自己喜欢的书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诸多文体之中,我对小说情有独钟。人生之路无法重走,但通过他人笔下的故事,我得以体验丰富多彩的生命轨迹,从中寻找共鸣,甚至短暂逃离现实的枷锁。那些直击心灵的文字,被我视若珍宝,精心整理收藏,待到写作之时随手拈来,成为灵感的源泉。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我不得不鼓足勇气,正视自己文字中的不足,抛开虚荣与羞涩,勇敢地经历写作的艰难过程。值得庆幸的是,在不断努力之下,我终于在文字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让心中的光芒得以绽放。
征稿
“花地·校园达人”版现面向广大学生征稿。
稿件要求作者为在校学生,内容、体裁不限,每篇不超过2000字。
来稿请投邮箱:ycwbqc@sina.com,邮件请注明“校园达人”字样,内文中务必留下作者所在院校等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