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如东|剪纸传“秦” 巧手“定”乾坤

编者按——


在如东,有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用一双巧手,将纸、竹、面、藤等普通的材料,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他们把职业转化为热爱,把热爱升级为专业,把专业做成了产业。在手指翻飞间,生动展示着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变迁中坚定的“守艺人”。
如东新媒体今起推出“指尖上的如东”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指尖艺术”的世界,去听听这些手艺人用创意点亮古老技艺的故事。


一把剪刀 几张红纸

纸转刀飞 万千尽显

剪艺传情 指尖乾坤


图片

休渔修网、海滩拉文蛤
坐上牛车赶海去
......
一个个反映如东文化和地域特色的
建筑、海产品、农作物
在她那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下
出神入化、跃然纸上
一幅幅剪纸作品
讲述一个个如东故事
犹如一部部精彩的微电影
精湛的技艺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练习
她就是港南社区的剪纸手艺人
——秦小定


图片

2013年,秦小定因为兴趣开始接触剪纸,当时的她已经年过六十。在如东县老年大学的剪纸课堂上,她开始了自己的剪纸生活。刚开始学习时,就跟着老师的样子模仿,掌握掏剪、打毛、钻孔、针刺法等基本功。随着剪纸技法的熟练,她会在作品里面添入自己的小巧思,在第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中,母鸡的嘴里衔着一只蚂蚱,小鸡嘴里叼着小蚯蚓,整幅作品中没有刻的手法,都是用剪刀一点一点剪出来的。


图片
秦小定的第一幅完整拼色剪纸作品

慢慢地,她不再满足于临摹别人的图稿样式。为此,她参加了老年大学“小本画”的课程学习,提升自己的构图、画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并在之后的创作中结合运用。老年大学的剪纸课程结业后,她通过网络课程、拜访剪纸老师等方式,在拓宽题材的同时不断提升、精炼剪纸技艺。每天做完家务后,就在家中的“工作室”里练习和制作剪纸作品,房间的墙上贴满了她的作品,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图片

秦小定的小本画

图片

图片

秦小定家中的墙壁

秦小定在创作时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将自己想表达的多种内容元素巧妙合理地在画面中呈现,让作品体现如东本地的特色。在5月份修渔期时,她联想到这个时候的渔民要修补渔网,但画面中只有渔网又太过单调,便在画面下方增添了一些如东本地的海产品, 比如小黄鱼、文蛤、小螃蟹、泥螺、梭子蟹等等。

图片

这幅《庆丰收》也包含她许多巧思。“这是在丰收节的时候创作的,大大的丰字印在粮食屯子上,里面有稻穗,上面有麦穗,运来的粮食进了粮仓。粮仓里不仅粮食丰收,还有蔬菜瓜果、海产品,百姓们欢歌载舞。”秦小定自豪地介绍。


图片

图片


秦小定说,最初学习剪纸是因为感兴趣,但后来她参加了“非遗传承”活动,在活动中作为志愿者教大家剪纸,让她找到了“剪纸”的意义。从那之后,她经常走进校园教学生们剪纸,想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剪纸”的魅力,进一步感受非遗文化。

图片

图片

为了活跃百姓文化生活,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港南社区在2021年便与秦小定共同成立了“岁月剪影”工作室,专门用于剪纸教学及剪纸作品展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举办剪纸活动。当记者问到,每月都要去社区教学累不累时,秦小定乐呵呵地说:“别看我年纪大了,在社区教她们剪纸,我很开心的,我愿意把这份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图片
秦小定在“岁月剪影”工作室教学

“秦老师教的很好的嘞,社区每个月办剪纸活动的时候我都来,过年家里的窗花和‘福’字都是我自己剪、自己贴的。”秦小定的学生们说道。

图片

秦小定虽已年过古稀,但依然步履不停,仍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剪纸”技艺,想通过作品讲述如东故事、传播剪纸艺术,让更多人感受到剪纸的魅力、非遗的魅力。


全媒体记者:吴欣宇 徐朱佳
实习生:刘畅
编辑、制作:郁夏莉
审稿:曹雯雯 周雨霁
审核:朱晓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