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藏不住了!4000多年前的“乐队鼓手”叉腰呢

图片

图片

还记得之前

《文博日历》介绍过会叉腰的灯吗?

图片

△文博日历丨叉个腰、扎马步 这灯是真“牛”

这次又来了一位新朋友——会叉腰的鼓

它是4000多年前的乐队灵魂

三个看点带你了解

土鼓,是怎么燥起来的!

图片

01

陶寺土鼓,4000多年前的“乐队鼓手”

乐队里最拉风的乐手是谁?

鼓手!

除了未能保存下来的木鼓

陶寺土鼓

是目前已知中国鼓类文物的早期标本之一

图片

以泥质灰陶为腔、顶端蒙皮

腹部近圆球形或橄榄形

筒状颈,有矮粗和细高之分

图片

△高矮胖瘦的陶寺土鼓

腹底中央和周围有3个筒状小孔

鼓腹部用绳纹装饰

颈、腹交界处设有一对竖着的小耳朵

整体形状像一个葫芦

图片

土鼓的使用方法是

在打击时通过敲击鼓面形成鼓腔共鸣

声音从鼓另外一侧的孔洞中发出

02

“敲”黑板!

鼓,为啥是乐队的灵魂?

鼓,是打击乐器

作为乐队中掌控节奏的指挥大师

其他乐器的演奏都得看鼓的眼色行事

古人常把视为威严和权力的象征

图片

《五经要义》中记载

“鼓,所以检乐,为群音之长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群音之长”

在古代祭祀和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片

鼓,是行礼之器

陶寺发掘报告认为

从土鼓出土情况和其庄严、凝重的造型、繁缛而又具神秘意味的纹饰以及筒状孔口唇涂朱彩来看,可肯定它不是一般日常生活用具,而属龙山时代方国统治者拥有的标志其权力、地位的礼乐器。

03

4000多年前的乐队组合都有谁在啊?

4000多年前的陶寺社会老热闹了

在乐器圈儿

(tuó)鼓、土鼓、特组成的“乐队”

尽显“王”者范儿

图片

大量乐器的发现

印证了陶寺遗址

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礼乐制度

开创中国礼乐制度的先河

一起来看看除了土鼓外

另外2名“乐手”的咖位

鼍鼓

图片

鼍鼓逢逢,礼乐初成

鼍鼓由树干挖制而成

蒙以鳄鱼皮,外壁饰彩绘

特磬

图片

单独悬挂的磬叫“特磬”

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石质乐器

古人认为其声音清脆悠扬

可以通神达天,称为“天籁”之声

鼓响千年,纵贯古今

生命不息,鼓舞不止

中华民族起源的鼓声

孕育了礼乐文明的雏形

也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图片

图片

一本日历逛遍全国博物馆!

跟着央视新闻规划2025年文博之旅

请戳下方图片链接↓

图片

监制丨唐怡制片人丨毕磊文案丨王楠视觉丨林琳技术丨汤沛审校丨朱冬梅统筹丨刘莹 武贺特别鸣谢丨山西博物院 总台山西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