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巧防“暖气病”

【来源:阳泉晚报】

11月中上旬,我国很多地区陆续进入供暖季。一提到来暖气,就不得不说说“暖气病”:“暖气病”并不是医学上的病种,而是由于供暖时节门窗经常关闭,空气难以流通而形成干燥、闷热的环境,为致病微生物的滋生传播提供了机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

上呼吸道感染。这是由于,室内外温差过大,加之温暖、干燥的环境让人的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出现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肤干燥发痒、火气大等问题,同时还会削弱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从而诱发感冒、流感、哮喘、腮腺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

特别是很多人习惯在冬季把湿衣服放在暖气片上烘干,这样可能会对严重哮喘患者造成健康威胁。另外,湿衣服会让房间的湿度增加30%,这就为霉菌孢子的生长创造出理想环境,尤其是烟曲菌,它会导致肺部感染

鼻腔和皮肤干燥。长期开暖气的室内空气较为干燥,容易造成鼻腔、咽喉、皮肤干燥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流鼻血、咳嗽、咽痛、皮肤发紧、瘙痒等。

胸闷气短。冬季密闭温暖的室内空气比较浑浊,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体呼吸系统压力较大,心脏压力也会增大,从而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

尿量减少、尿路感染风险增加。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人体的水分更容易丢失,如果还保持往常的喝水量,那么就容易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泌尿系感染和尿路结石的患病风险随之增加。

血液黏稠、血压波动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关于“暖气病”的科普材料介绍,暖气过热会“抢走”人体的水分,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屋里暖气过热,跟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构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另外,对于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也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皮肤瘙痒、眼发干。来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而且室内温度过热,缺少水分滋养的皮肤会瘙痒,可能会造成湿疹。

另外,冬季户外风大物燥,室内室外的环境变化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同时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结膜炎的风险。

有什么预防措施呢?

补足水分。供暖季节,每天需要饮用1.5-2升水,以保证人体不缺水。同时可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葡萄等,适当进食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番茄、荸荠、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饮酒。

控制室内温湿度。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差距不要过大。室内温度过高容易导致咳嗽、嘴唇干裂等。室温最好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在50%-60%。除了用加湿器、摆放水盆外,还可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最好选绿萝吊兰等。这些植物叶面蒸腾的水分比较多,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

屋内穿衣不要过多。在家里不要穿衣服过多,因为如果在家还穿很多的衣服,而屋里有暖气,温度高,就很容易出汗,这样也就加快了水分流失。如果打算要出门,那就要多添些衣服,要保证足够暖和,避免因温差太大,忽冷忽热,而不小心感冒了。

常通风,勤消毒。一到冬天,很多人家里一天到晚不开窗,就会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增加室内的污染和致病微生物繁殖。因此建议每天早晚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室内太干。同时平均两天进行1次熬醋熏蒸或过氧乙酸消毒。

增加户外锻炼。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减少“暖气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儿童更容易得“暖气病”,所以更应该加强防护,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来强身健体。

(阳泉市卫生健康促进中心供稿)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