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行业要有“中国心、世界眼”

图片

让中国原创作品通往更辽阔的世界舞台,第11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昨天落幕。三天的展期,不少读者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扫货”,彰显了童书市场的活力,带动周边消费增长,推动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也传递了童书行业信号与市场趋势——传统文化热度持续走高,童书系列IP化更具长尾效应,非虚构有望成增量新入口。

本届展会展览面积达2.5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497家参展商,展示逾2万种中外最新童书。据主办方统计,现场图书销售码洋突破2000万元,达成超1200项版权交易意向,吸引了超4.1万名观众热情参与。展会期间共举办353场新书发布会、阅读推广以及城市联动等活动,展现了童书市场的活力与多样性。

传统文化巧妙融入设计

首届“中外童书出版人交流会”上,北京开卷发布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少儿出版市场数据,少儿图书零售市场依然是整体图书市场中销售额最大品类。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达28.19%。2024年1到7月,中国少儿图书销售同比增长了2.67%。

“当下很多‘10后’小读者见多识广,从小接触的中外绘本和优质童书非常丰富,阅读选项多元,他们的审美口味不低,也挺有主见。”上海融博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成炜坦言,如何满足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这批活跃受众,对出版界提出了更高要求。

出版机构纷纷将上海国际童书展作为新书首发的重要平台,记者在现场看到,传统文化元素无处不在,从甲骨文、皮影戏,到剪纸、刺绣等非遗工艺,再到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都成为童书题材的大热赛道。但要“卷”出新意,并不容易。

比如《中国非遗》系列双语读本,在书中添设材料包,鼓励小读者边看边动手DIY,纸盒橡皮筋小铃铛组合成的迷你“古琴”,轻轻弹拨也能发出美妙音符,寓教于乐引领青少年明白古代弦乐的发声原理,产生探寻华夏文明的强烈兴趣。

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双语读物《中华文化少年说》,汇集如意佳节、祥瑞之兽、繁花似锦、佳肴美馔、琼楼金阙、中华服饰、余音绕梁、丰华国粹、稀世珍宝、博览群书等十大传统文化话题,在全球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里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代表读本之一,是中外小读者探寻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经典的中国故事,地道的英文表达,融通中外,有助于青少年从跨文化视角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缪宏才说,这套新书在童书展现场受到小读者欢迎,验证了“中国心、世界眼”在出版领域的价值。

深耕IP,非虚构有望成新增量

不难发现,较往年,本届童书展更注重少儿优质IP项目展销。天地出版社“口袋里的超级坦克”系列、“汪汪队立大功”系列、“小品一家人”系列、郑春华奇妙绘本系列等,都相当注重对IP的深耕细作,最大化发挥长尾效应。比如,童书IP“小品一家人”自2018年问世累计播放超550亿,从原创动漫到图书活动,“小品一家人小学霸大闯关”设计了“找不同大闯关”“脑筋急转弯大闯关”“错别字大闯关”等趣味关卡,吸引童书展现场小朋友互动参与。

“在欧美市场童书过度出版的现象较普遍,每年新书数量过多,导致旧版书籍的价值被削弱。我认为我们应避免这种情况,紧密关注国际市场发展。一方面研究全球流行趋势,另一方面在营销和分发渠道上保持前瞻性。”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BCBF)项目总监埃琳娜·帕索利建议,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在创新和内容质量上投入更多精力。她观察到,非虚构类主题有望成为童书市场新增量,“读者对真实发生的事情、世界运转的规律等话题更有探究精神,非虚构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多元的好奇心”。比如,今年童书展现场,“马可·波罗: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与传承”特展聚焦历史人物的真实旅行见闻,“童书+:编织想象——当童书遇见时尚”则涉及社会文化层面主题,两个“展中展”上的非虚构童书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

上海国际童书展也日益成为中外出版人交流协作的舞台。“卓越大师·中国2025”评选长名单发布现场透露,中国插画家正逐步成为全球儿童插画界的重要力量。

  作者:许旸

文:许旸图:主办方供图编辑:范菁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