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堡垒行动)中的神话与现实

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20分。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所属部队在俄罗斯奥廖尔地区战线、南方集团军群所属部队在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战线突然遭到苏联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猛烈炮击。

4日,一名斯洛文尼亚籍德军工兵潜逃到红军战线,报告所属部队已经接到排雷和清除障碍的任务,即将在5日凌晨发起进攻。

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两名德军士兵分别在前述两个区域被红军侦察兵俘获,从而获悉德军即将在几个小时后发动大规模攻势的信息。

苏联最高统帅部驻中央方面军代表朱可夫在与另一位坐镇西南方面军的统帅部代表华西列夫斯基、中央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商议后,决定对德军阵线进行火力反突击,从而干扰甚至打乱德军的行动。

火力反突击在中央方面军战线实施,这里是苏方认定的德军主攻方向。

此时,距离德军预定发起进攻前开始炮火准备仅有10分钟时间了。

红军的炮击持续了半个小时,一时间给已经进入预备阵地的德军造成了较大混乱。德军炮兵一度被红军猛烈炮击压制,直到4时30分才开始反击。

尽管德军炮兵起初的反击十分零乱,但随着状态的恢复,逐渐变得有序起来。

与此同时德国空军的300余架各型轰炸机也已出动,对红军阵地开始进行压制。

德军准备已久代号为“堡垒”的战略性进攻行动就此开始。

德军的计划是由北线(奥廖尔)和南线(别尔哥罗德)发起向心突击,一举围歼库尔斯克弧形战线内的红军6个集团军。

这就是被苏方和二战史称为“库尔斯克会战”的开始。

图片
苏军审问德军战俘,这张照片很多地方显示出是摆拍的。

图片
苏军工兵在夜幕掩护下前线布雷的绘画

图片
红军骑兵侦察兵,可见其腰间配挂的哥萨克式军刀以及套在马裤外的迷彩罩裤。

图片
苏军M1937型152㎜口径加榴炮。该炮于1937年列装部队,曾在之后的诺门罕战役中压制日本关东军进攻,给予其重大杀伤。二战期间作为苏军重型野战炮兵的主力装备,给德军留下深刻印象。该火炮之后还被装载在履带底盘上成为SU152自行火炮,战后在多个国家服役。这种火炮后来作为PLA的装备参加过金门炮战。

图片
苏军榴弹炮阵地

图片
苏军炮兵观察点。他们负责随时汇报炮弹落点,指引炮兵射击。近处这名上尉右胸佩戴着近卫军徽章,左胸一枚红旗勋章和战役奖章。可见他肩章上的炮兵部队标志。

图片
罗科索夫斯基(右二)与中央方面军政委捷列金和一名士兵交谈。罗科索夫斯基被德军将领认为是苏军中最难对付的野战指挥官。

图片
瓦图京是总参谋部军官出身的野战指挥官,拥有很高的战术素养,被认为是苏军中最出色的指挥官之一。他于1944年初在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任上因遭到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游击队袭击身负重伤,后不治身亡。他也因此成为苏军二战期间阵亡的3位最高级别将领(大将)之一。

图片
库尔斯克前线的德军炮兵阵地

图片
德军“黄蜂”自行榴弹炮群。该车是采用德军已经退出一线的2型坦克底盘,加装一门105㎜口径榴弹炮,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图片
德军“野蜂”自行榴弹炮群。该车是在4型坦克底盘上加装150㎜榴弹炮改造而成,共有约100辆参加了堡垒行动,作为装甲师属炮兵为部队提供支援火力。这也是该型火炮首次参加作战。

图片
1970年苏联电影《解放-炮火弧线》中朱可夫(左二坐者)在德军发起进攻前下达炮火反突击命令。左一是罗科索夫斯基。

在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直至今日),许多对这场会战有所了解的人都被宣传语境告知红军的火力反突击成功打乱了德军的行动,并造成了其巨大损失。包括1970年苏联上映的战争巨制《解放-炮火弧线》中都将这次打击演绎为经典的火力反突击战例。

然而事实上红军并不清楚德军攻击部队的具体集结区域,因此炮击仅仅是对准德军阵线的固定范围进行区域打击。

这种打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军阵地的混乱,然而大批准备进攻的德军当时并未在第一线阵地内,而负责突击的主力各个装甲单位都隐藏在远离一线的后方。

所以,红军的炮火并没能给德军造成实质性的损失。

朱可夫在会战后总结中也认为,炮火反突击的时间并不合适,不但没能达到理想效果,反而浪费了大量弹药。

不过,红军的火力反突击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德军造成了干扰,以至于原定的进攻发起时间整整延后了3个小时。

如果单从这点来看,红军的行动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5日清晨6时,德军地面部队开始发起进攻。

德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9集团军(辖4个装甲师、7个步兵师)是北线进攻的主力。尽管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从一开始就反对这次行动,加上开局的混乱,让他更加担忧行动能否顺利实施,但是出于职责要求,他还是指挥所属部队开始了进攻。

图片
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中)战前与一名来自装甲部队的中尉交谈

图片
德军216突击炮营的“灰熊”自行榴弹炮。该车在4型坦克底盘基础上加装150㎜口径榴弹炮,拥有十分强大的突击火力。该营在堡垒行动期间直属第9集团军,共装备有45辆,战损22辆,报告摧毁苏军各种目标513个。

图片
堡垒行动第一天德军的3型突击炮群掩护半履带装甲车前进,这是一张关于本次会战很常见的照片。

图片
5日当天德军战斗工兵部队的火焰喷射兵

德军部队面对的是在此前数月时间里,红军构筑的绵延200公里,纵深达160公里的5道坚固防线。其中,库尔斯克弧形战线内每个步兵集团军战线前方都建有3条防线,每条防线相互间隔5公里。在弧形突出部之后还有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修筑的两道防线。

苏军挖掘的战壕之长,仅仅中央方面军防守区域内的各段总长度就达到了约5000公里。

这些战壕从4月开始挖掘,一直到6月,期间动员了库尔斯克地区约30万平民参与义务劳动。

这些防线上每隔约500米设置一个支撑点,之间由交通壕连接或是各自自独立。一个标准步兵支撑点由5门76㎜反坦克炮、5支反坦克枪、1组工兵、1个冲锋枪班组成;部分关键地段的支撑点还配备坦克或自行火炮加强。

在防线前方是宽阔的地雷场和壕沟,以及放步兵铁丝网。

苏军设置的地雷场平均每公里有约1500枚反坦克地雷和约2000校反步兵地雷。这个布设密度是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地雷场密度的6倍。

这段防线也因此被后世普遍认为是二战期间最坚固的野战防御地带。

图片
被动员起来挖掘反坦克壕沟的平民,乐队在一旁演奏音乐增加干劲。

图片
一群不同军兵种的军官在沃罗涅日前线聆听一名近卫军军官讲解防御布置。图中可见军官们身着新更换的1943款新式军服,这种军服最大的特点就是恢复了沙俄时代的肩章。

图片库尔斯克苏军战线上的一处掩体

图片库尔斯克会战期间标准的苏军步兵防御阵地

图片1942型45㎜口径反坦克炮。红军步兵师每个团都会配备一个该炮连,配属6门炮。这种火炮尽管在战争中后期已经很难胜任反坦克任务,但一直作为支援武器使用到战争结束。

图片苏军反坦克炮阵地

图片苏军76㎜口径反坦克炮组

图片苏军装备的英制装甲运输侦察车 。图中可见车上有一支反坦克步枪 ,他们正在寻找合适的反坦克防御阵地。

图片
苏军反坦克组,近处这名冲锋枪手负责保护远处的反坦克步枪手,而他的身前还放着一枚RPG40反坦克手榴弹。

图片
苏军中央方面军防线上一处炮兵阵地,开阔的视野和有效伪装使得他们在阻挡德军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至5日24时许,德军终于在付出100余架飞机、数十辆坦克的代价后在红军第一道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宽15公里、纵深8公里的缺口。

震撼世界的库尔斯克会战首日就这样结束了。

希特勒在战前动员中曾说道:“库尔斯克地区的胜利将成为全世界的火炬”。他期待着德军能够在这里扭转被动局势,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图片
1943年春夏东线态势图。浅棕色部分是3月间德军在哈尔科夫发动反攻夺取的地区,浅绿色是堡垒计划德军的攻击方向。

图片
2023年德国回顾库尔斯克会战的军事刊物中绘制的会战开始前双方兵力态势图

图片

图片
堡垒行动德军进攻路线图

图片
德国宣传机构也对堡垒作战行动高调报道

德军方面,如前所述,北线主攻的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本人起初就不赞成这次行动。他早在5月德军大本营的会商时就指出,最佳的进攻时间已经错过。当时他还出示一些航空侦察照片,显示在计划中他即将进攻的区域苏军已经构筑了多道坚固的防御带。

作为一名曾在1942年冬春之际挫败过朱可夫亲自指挥攻势的防御战专家,莫德尔深知那些布满地雷、堑壕、铁丝网,拥有坚固筑垒工事的战线对于进攻方意味着什么。

而“堡垒”行动的计划倡导者则是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正是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力挽颓势,在哈尔科夫指挥德军实施了一场精彩的反击,不但击溃了苏军的大反攻,还让德军暂时夺回了战场主动权。

作为当时东线最擅长攻势作战的德军将领,曼施坦因的建议让希特勒不能不重视。

另外,德国陆军参谋长蔡茨勒也对曼施坦因的方案赞同。

最有趣的是,莫德尔的直属上级,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也支持这一方案。

这三位支持者的级别全都高于莫德尔,也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影响希特勒的最终决策。

不过莫德尔也并非势单力孤,时任陆军装甲兵总监的坦克专家古德里安也和莫德尔一样反对这次攻势作战。

古德里安的理由很充分,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德军装甲部队的损失非常巨大,亟需做出编制、技术上的调整和升级。

此前德军主力的3型、4型坦克已经被证明不足以担负艰巨的攻势作战任务,而被寄予厚望的新式5型“豹”式坦克和已经服役并有较好表现、但产量不足的“虎”式重型坦克还没能达到进攻所需的足够数量。这种情况下贸然进攻,只会让刚刚开始重建的装甲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影响未来的作战。

古德里安的顾虑实际上是很现实的。

此时德国的坦克工厂开足马力,每月也仅能够提供给前线25辆“虎”式坦克,平均每天仅能下线1辆。“豹”式坦克略好一些,但也不过是月50辆的速度。

此时,在乌拉尔山脚下的车里雅宾斯克,苏联的坦克工厂以每天数十辆T-34和KV重型坦克的速度赢得了这场战车生产比赛。

苏军坦克的性能、质量与德军新型坦克是无法相比的。苏军驾驶员换挡时甚至需要借助锤子或扳手来撬动。

如果说这是一场竞赛的话,那德国人就是在用少辆奔驰大G对抗苏联人的212越野车群。然而在这种总体战态势下,谁能够经得起如此快速的消耗呢。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盟国空军此时已经开始大规模轰炸德国的军事工业设施、交通线所带来的影响。

这样的坦克补充速度,也迫使希特勒将进攻时间一再延后。他认为必需要有足够多的新型坦克到位后才能发起进攻。

图片
虎式重型坦克。这款战车尽管机动性稍显不足,但其凭借出色的战绩、极富特点的外观成为二战中最具代表性的德军坦克。长久以来有一个误解,认为其机械可靠性不足,是其另一个缺点(还有造价过高产量很低),但事实上虎式坦克就其在德军中的战术表现和作用定位来看,其可靠性也是值得肯定的。该车的许多故障问题主要是因为过高的使用率所带来的超负荷和德军后期缺乏高品质汽油所造成。

图片
德军将领视察新生产的虎式坦克

图片
古德里安视察SS部队装备的虎式坦克

图片
苏联军工厂的T34坦克生产线,这种1942年型因其打开的炮塔舱盖状态被戏称为“米老鼠”。

图片
“豹”式坦克 D型,这是豹式坦克第一批量产型号。该坦克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甚至为了赶上堡垒行动不惜推迟行动时间以等待更多新车运到前线。然而事实证明,豹式坦克的首秀并不成功,由于列装过于仓促,导致作战期间暴露出许多技术问题—变速箱、传动系统、悬挂系统都在实战中出现过问题。冷却系统的问题最为致命,许多坦克发动机因负荷过大而起火。堡垒行动期间参战的198辆坦克到8月中旬仅剩43辆还可以继续作战了。尽管问题很多,然而豹式坦克也还是在战役期间展现了其作战潜力,摧毁了大量苏军装甲目标。之后这种坦克得到改进,后续的A型改善了D型的问题,而到G型量产时,该坦克已经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豹式G型也被公认为二战中最出色的主力坦克之一,其设计理念甚至影响到了战后西方的坦克发展。豹式坦克二战中共生产了约6000辆,是各国主力坦克中产量最少的之一。

图片
铁路运输中的德军虎式坦克

其实,希特勒对于是否要进行这次攻势也在犹豫不决,但是此时政治形势的严峻迫使他急需一场决定性胜利来扭转局面。

几个月前,他最信任的两位盟友墨索里尼和安东内斯库(罗马尼亚首相)已经在私下里建议他争取与斯大林和谈,结束东线的战争了。

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环境,希特勒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孤注一掷。

图片
德军装甲部队穿越俄罗斯原野。这是很常见的一张库尔斯克战役照片,图中是来自于 SS第2装甲军的四型坦克集群。

7月6日,库尔斯克会战进入第二天。

在北线,德第9集团军所属部队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抵近第二道防线。

德军在当日已经将预备部队投入战场。

苏中央方面军实施了反击,双方展开了北线的大规模坦克战。

经过激战,苏军两个坦克旅几乎丧失了战斗力,约70辆坦克被击毁。

但到天黑之前,德军装甲部队被赶到增援的苏军部队阻击止步在第二道防线。

图片费迪南自行火炮

图片
德军“费迪南“重型自行反坦克火炮。该车是保时捷公司与亨舍尔公司竞标德军的重型坦克(即虎式)失败后,已经提前制造出来的90辆底盘被希特勒下令改造为强击火炮(自行反坦克炮,亦称为:驱逐战车)后的产物。该车战斗全重高达65吨,公路最大车速仅30公里,机动性很差。但其正面防护力超强,前装甲最厚达200㎜,堪比轻型巡洋舰的装甲。但其侧面、后部的装甲防护就相对一般了,因而在作战中会被对手从侧面后方击毁。此外,由于该车并未安装防卫用机枪,因此也容易被苏军士兵靠近后炸毁履带,或是用反坦克武器击破后部装甲。堡垒行动中共有89辆该型车在653、654重型驱逐战车营序列中(与216突击炮营组成656重型驱逐战车团)隶属于第9集团军参加进攻。到8月时因战损和故障损失,仅有26辆可以继续战斗,另有24辆处于维修状态。不过,尽管损失惨重,该型车仍然凭借强大的88㎜口径火炮(该炮能够在2800米距离上轻松击穿T34的前装甲)取得在7月间击毁苏军502台各型战车、约100门野战炮、20门反坦克炮的战绩。正因为其强悍的攻击力给苏军带来巨大心理阴影,因而在很多时候将德军的自行火炮统称为“费迪南”。该型剩余的战车在当年底全部加装自卫用前射机枪,改装后称为“象”式坦克歼击车。尽管有着明显缺点,但该型车仍然因其强大的战术作用而受到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专业人士上好评。此外,该车因其超前的电机传动设计也成为一款被后世重视、具有特殊代表性的战车。

图片费迪南自行火炮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彩绘,可见其巨大的车体与士兵的比例。

图片
苏军反坦克炮兵拼死抵抗德军费迪南自行火炮的绘画

图片
苏军查看被击毁的费迪南,根据其翻扣的战斗室装甲舱来看,极有可能是发生了弹药殉爆。图左侧可见一辆美制吉普车。

图片
苏军步兵搭乘T34坦克开往前线

在南线,德军的进攻让红军措手不及,瓦图京不得不提前将沃罗涅日方面军预备队投入战线。然而,德军还是在当日突破了第二道防线撕开了一个缺口。

由于德军多攻势猛烈,苏军不得不取消了计划中的反攻。

瓦图京在当天傍晚向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增援,在得到最高统帅部批准后,作为会战苏军总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司令科涅夫)抽调出两个坦克军(含353辆坦克)前往沃罗涅日方面军战线驰援。

6日当天,德国空军出动战机超过1000架次,完全压制了苏军空军行动,暂时取得了战场制空权。不过苏军宣称击落德军飞机113架,自身损失90架。

图片
德军Fw190A-5战斗机,这是德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在东线可以为德军争取到很大优势。该机除了速度外,在续航力方面也优于此前唯一的主力战斗机Bf109。该机还有能够负责对地攻击的A-4型,经常与其它攻击机一同出击。德国空军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燃料。由于盟国此时在西线对德国本土施加的巨大压力,使得燃油分配上东线空军部队要次于西线和本土,导致空军在堡垒行动期间获得的燃料仅有所需的30%,使得德国空军的出勤率大受影响,加上苏联空军的数量优势,尽管拥有装备和个人素质上的优势,德军仍然最终丧失了制空权。

图片
德军Ju87G型攻击机。该机由著名的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两翼加装37㎜口径加农炮改进而来,使用钨芯穿甲弹,专属从事对地面装甲目标的攻击。

图片
德国空军著名的斯图卡王牌鲁德尔在演示如何攻击苏军T34坦克。他在堡垒行动第一天就驾驶Ju87G型战机击毁了12辆苏军战车。

图片
奥廖尔战线上空的德军He111H轰炸机。尽管此时该型机在技术上已经过时,但仍然能够在东线发挥一定作用。

图片
He177是德军二战期间唯一投入批量实用的远程重型轰炸机。该机采用两部双串联的发动机,故此看起来是双引擎外观,实际上是四台发动机。这种设计使得该机发动机经常由于过热而容易起火,因此飞行记录不佳。此机型有少量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

图片
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后的苏军阵地

这里要稍微说明一下,会战开始前,苏军判断德军的主攻方向是奥廖尔一线(北线),因此在此地的兵力部署和工事构筑最为密集。苏军在这一战线部署的炮兵密度能够达到平均每公里68至86门火炮/迫击炮。

这也是导致第9集团军前进缓慢的客观原因。

而相较之下,苏军在别尔哥罗德(南线)的兵力于北线比起来要薄弱一些(仍远高于德军)。

图片
苏军战线视角的库尔斯克战线示意图(上西下东左南右北)

7月7日,库尔斯克会战第三天。

北线,德军于凌晨开始,再一次对苏军第二道防线发起进攻,并且对通往库尔斯克的一座交通枢纽发起猛攻。经过激烈战斗,一度控制了这座叫波内里的小城(参见昨日配图)。但顽强的苏军不顾巨大伤亡,不间断发起反攻,一度将德军赶出。

与此同时,苏空军拼尽全力,在北线压制了德空军的行动,夺取了该地区制空权。

南线,德军在前一天突破了第二道防线后,遭遇苏军不计代价地阻击,因而仅仅推进了几公里。

苏联最高统帅部考虑到别尔哥罗德方向上红军面临的巨大压力,准备将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5近卫集团军调至该战线以增强防御。

南线双方空军的较量也同样激烈,苏军战机依靠庞大的数量有压制德军的迹象。

此时交战双方都已经意识到对手意志是坚定不移的——谁也不能接受在付出惨重的伤亡后没有任何结果的现实。库尔斯克弧形战线此时就像是一副逐渐拉满的弓,激烈的角力使得其弓弦越绷越紧。

图片T34坦克掩护苏军步兵冲锋

图片
库尔斯克会战时担任草原方面军司令的科涅夫(中)与朱可夫(右)

图片
苏军雅克战斗机群掩护轰炸机出击,照片应当拍摄于一架双引擎轰炸机。

图片
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空军表现日趋成熟,通过顽强作战逐渐夺取了制空权。

图片
苏军检查飞行任务计划的伊尔2机组

图片
战役期间被击落的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7月8日,库尔斯克会战第四天。

北线,德军继续进攻,并且给苏军造成很大伤亡,但苏军依靠拼死阻击和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力,以及获得局部制空权后的优势,让攻方无法取得新的进展。

南线,德军为突破苏军第三道防线而竭尽全力,却毫无进展。南线的空中较量,苏军亦有夺取制空权的迹象。

面对广阔的反坦克地雷场、壕沟群,以及无法掌握的绝对制空权,进攻方的的缓慢甚至停滞是必然的。

图片
坚守防御的苏军

图片
国防军“大德意志”师的的官兵,该师在堡垒行动期间隶属于48装甲军,属于南线进攻部队。

7月9日,库尔斯克会战第五天。

北线,德第9集团军向苏军防线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莫德尔将还能够使用的300辆坦克悉数派出,力求达成突破。然而苏军以不计代价的防守,稳定住了战线。

第9集团军已经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实施突击行动了。

南线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瓦图京指挥下,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部队对德南方集团军群向奥博扬突击的部队两翼连续发动反突击。

虽然苏军的突击一次次被德军击退,甚至在局部演变成了屠杀,损失惨重,但也正因为这些突击打乱了德军的进攻节奏,使其不得不调动大批本该作为突击箭头的部队去应对侧翼面临的威胁。也正因为如此,德军正面进攻的力量被削弱了,无法完成正面突破的行动。

鉴于此,南方集团军群所属的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决定转而从苏军防线侧右翼突破。他命令集团军所属的SS第2装甲军(军长豪塞尔)转向普罗霍罗夫卡村方向。

“普罗霍罗夫卡”这个地名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附近的原野上,将爆发本次会战最激烈的装甲部队对决。那将是库尔斯克会战的最高潮时刻,也是后世将这次战役称为战争史上最大规模坦克决战的原因。

然而此时参战双方的指挥官都还没有意识到,数千公里外一场即将开始的行动将极大影响库尔斯克战场的走势。

图片
KV1坦克掩护苏军步兵冲锋

图片
德军战斗工兵在坦克掩护下作战,远处是火焰喷射器射出的火舌。

图片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

图片
大德意志师的一名中尉,他的表情反映出了战役期间德军官兵承受的巨大压力。

图片
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德军,来自于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

图片
被苏军俘获的德国空军士兵,领章显示这是一名三等兵。

7月10日,库尔斯克会战第六天。

北线,德第9集团军在连续突击无果,消耗巨大的情况下被迫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南线,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继续进攻,其所属的SS第2装甲军继续向普罗霍罗夫卡方向突击。

同日,同盟国在地中海战区发起代号“哈士奇”(亦称“爱斯基摩人”)的行动。

其实,将这次行动置于库尔斯克会战的背景下叙述无论如何都是不够客观和正确的。这次行动早在1943年1月英美首脑召开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就已经确定,而那时苏德双方还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间进行最后的较量。

盟军由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美)统揽全局,副总司令亚历山大(英)负责直接指挥行动,坎宁安(英)领导海上支援。

280艘各型军舰掩护320艘运输舰搭载部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南、西海岸登陆。

英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的5个师、美第7集团军(司令巴顿)的1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共约16万人和600辆坦克、1800门火炮、14000台各种车辆搭乘约900艘登陆舰、1225艘登陆艇冲上海岸。

美英空中共出动3680架各型飞机支援行动。

这是当时为止,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

轴心国在西西里岛的防御部队包括:
意大利第6集团军(司令古佐尼)所辖4个步兵师、5个海岸防御师(不具备机动能力);
德国空军“戈林”陆战装甲师、第15装甲掷弹兵师;
意大利军队共约23万人;
德军约4万人(此后增加至6万余人)。

轴心军共有约260辆坦克(含47辆德军坦克),约200架作战飞机。

面对盟军的登陆行动,只有少数意军能够顽强抵抗,其余大部分守军基本都是一触即溃。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海军鱼雷艇和潜艇对盟军舰队发起了数次攻击,击沉了多艘军舰和运输船。

盟军在9日夜间到10日凌晨就先期开始了空降行动。

海上登陆由于意海军的干扰和天气影响,一度出现组织混乱,使得行动比预定时间晚了整整6个小时。

德军两个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与占据绝对制空权和火力优势的盟军对抗时采取小型防御战斗群机动防御方式对盟军实施阻滞、消耗作战。他们的战术卓有成效,往往很少部队就能干扰、阻挠大批盟军部队行动。甚至在个别局部地区德军还发起反攻,令盟军猝不及防。

在进行一系列比较成功的防御战后,德军还得到了空军伞兵第1师、第29装甲掷弹兵师的增援。

英第8集团军在西西里岛东海岸进攻受挫,进展缓慢。

美第7集团军则组织战斗群向西西里岛中部纵深和西部地区前进。

西西里岛地形西、南较低,北、东北逐渐升高,且有大片火山区地貌(欧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纳火山在此,1941年初刚刚结束了一段持续数年的间歇性喷发),极大限制了部队机动,给防御一方带来了部分便利,因而到7月底,战线暂时稳定在了岛中部一带。

西西里岛登陆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盟军在实际上已经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兵锋直指轴心国的“柔软下腹”。

盟国此时选择在意大利方向开辟新战线,无疑是正确的。可以藉此用相对较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影响。轴心国最薄弱的一环也因此开始松动。

面对如此不利局面,尤其是在库尔斯克会战进展不顺利的现状下,希特勒已经在考虑结束不必要的消耗,收缩战线并重点支援盟友了。

图片
库尔斯克会战北线攻防态势

图片
德军豹式坦克在苏军的地雷场损失很大

图片
苏军士兵查看一辆被击毁的豹式坦克

图片
苏军缴获的德军豹D型坦克

图片
德第9集团军阵亡士兵

7月11日,库尔斯克会战第七天。

北线,德军已经停止进攻,转入防御。苏军也暂时没有明显动向。

南线,德第4装甲集团军继续进攻,其所属的SS第2装甲军已经抵达普罗霍罗夫卡村。

传奇即将上演。

图片
德军虎式坦克开赴交战地区,图中是隶属于SS第2“帝国”师的坦克。

图片
隶属于SS第1“警卫旗队”师的虎式坦克群

图片
SS第1“警卫旗队”师行军中,近处为一辆Sd Kfz251半履带装甲运输车上的MG42机枪。

图片
SS第2 “帝国”师士兵穿越奥博扬附近草原

图片
SS第2装甲军的部队集结待发

图片
4型坦克H型。作为德军主力的四型坦克也是堡垒行动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各种型号共约730余辆参加了战斗。

图片
德军3型突击炮,堡垒行动期间德军步兵师的重要支援武器,也是主要突击力量。

图片
苏军T34-76坦克群

图片
前线附近集结的T34坦克

图片
隶属于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T34车组

图片
苏军摩托化部队,士兵操纵的是一挺美制重机枪。远处的车辆也是由美国提供。

7月12日,库尔斯克会战第八天。

这一天的战斗将整场会战推入最高潮,而发生在南线普罗霍罗夫卡的坦克决战也被载入史册。

11日夜,德SS第2装甲军在军长豪塞尔命令下完成了次日到作战准备:
SS第1“警卫旗队”装甲掷弹兵师主攻普罗霍罗夫卡及附近高地;
SS第2“帝国”装甲掷弹兵师配合“肯普夫”集群所属第3装甲军部队保障侧翼;
SS第3“骷髅”装甲掷弹兵师负责切断普罗霍罗夫卡与奥博扬之间的公路,阻止苏军增援。

苏军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计划于12日晨抢先对德军发动反攻。

6时30分许,德空军对苏军集结地域发起一轮轰炸。

8时30分,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所属第18坦克军发起第一轮攻击。这个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1个半小时。

这么做目的是为了抢在德军之前先发起进攻,但是也造成准备仓促,完全没有火力侦察和地形判定。

18坦克军先头旅(40辆)很快就与“警卫旗队”师重型坦克连(4辆)和强击火炮营(10辆)遭遇。

面对德国“虎”式重型坦克利用此前占据的苏军壕沟,在远距离上发挥88㎜主炮的精度和威力优势,将一辆辆苏军坦克变为一堆堆燃烧的钢铁坟墓。与此同时保护坦克部队侧翼的SS装甲掷弹兵与挂靠在坦克外的苏军步兵厮打在一起。

11时,苏军29坦克军的40辆坦克沿公路前进,与“警卫旗队”第2坦克营遭遇。

由于侦察准备不充分,慌乱中许多苏军坦克落入了自己挖掘的反坦克壕沟。随即遭到德军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

德军坦克在一次齐射中据说就摧毁了19辆苏军坦克。

至14时,苏军再次增派坦克部队支援。

尽管损失很大,但苏军坦克由于占有数量优势,因此德军在激战中消耗也很大,被迫后撤。

图片
Su76自行火炮在会战期间也被部分使用。这种武器因可靠性问题在前线苏军官兵评价中口碑并不好,然而作为一款多用途的装备还是被大量生产,1942至1945年共生产了14292辆。战后在苏军一直服役到五十年代才全部退役,该型车还参加过朝鲜战争。库尔斯克会战期间这种武器对虎式坦克无法造成威胁,但是对德军中型坦克如4型坦克,甚至豹式坦克都能够发挥一定作用,此外能够为苏军步兵师提供有效的支援火力。

图片
交战中的苏军T34/76坦克

图片
被击毁的T34坦克

图片
被击毁的T34坦克和阵亡乘员

图片
被击毁的苏军KV1型重型坦克。这种曾在1941年交战中给德军制造过麻烦的战车此时已经丧失了对德军重型甚至中型坦克的优势,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其参战数量也不多。

当天战斗中,苏军损失坦克、自行火炮约180多辆。

德军损失坦克、自行火炮数量众说纷纭,苏军宣称摧毁了对手400台战车。然而事实上,当天德军在这一区域参战的各种履带式战车总数也不到200台。

真实的情况是:参战主力的SS第2装甲军各部总共损失坦克14辆,加上第3装甲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12日当天共损失50辆左右。

这里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苏军损失的战车在威力巨大的德军坦克炮下几乎彻底报废,无法回收;而德军有相当数量的战车还能够回收,经过修理后重新投入了战斗。

根据近年来解密的新资料显示,12日当天德军被彻底击毁的坦克仅有10辆左右,包括了1辆“虎”式(来自警卫旗队师)。

图片
SS第1“警卫旗队”师的虎式坦克

图片
战斗间隙休整的虎式坦克车组,可见炮塔上的弹痕。

图片
德军503重型坦克营第1连被击毁的虎式(132号)。该连在作战期间隶属于第6装甲师。外观可见该车基本完好,很可能是动力系统被击中后乘员弃车。

图片
虎式坦克的威力给苏军留下深刻印象,正因为其造成的威胁,所以也成为他们不遗余力研究对付的首要目标。图为苏军制作的虎式坦克弱点打击指南。

图片
三辆战损的德军4型坦克,损坏程度各不相同。

图片
德军战损的坦克,与上图相同的地点。

图片
战损的德军4型坦克H型

图片
苏军步兵经过一辆被遗弃的德军突击炮

图片
被苏军缴获的德军3型坦克N型

图片
苏军士兵在坦克飞机掩护下冲锋

12日当天:
“警卫旗队”师战死39人、伤235人、失踪5人;
“骷髅”师战死69人、伤231人、失踪16人。(德军死伤人数被认为有可能因隐瞒、延迟而有一定出入)

苏军具体人员损失至今不详。

图片
堑壕中战死的士兵,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很多残酷场景不免让人与一战中的战场联系起来。

这就是“史上最伟大坦克决战”的简略经过。

是不是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是的,这与过去几十年来的许多书籍、文章中描述的双方“1200辆坦克、自行火炮”的激烈对决大相径庭。

双方直接参战的坦克、自行火炮总数加起来也只接近600辆,双方损失也不像之前描述那般巨大。

“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决战”在过去几十年里被描述成了一个传奇,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事实证明这场战斗只不过是一段被人为夸大的神话。

神话的缔造者被认为来自于苏联的历史学家们(因为德国战史学者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不具有话语权)。

不过有意思的是,除去宣传需要外,造成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苏方在对参战部队、装备数量的区分、统计上过于粗放,导致他们对包括红军在内的装备数量统计上过于随意,将整个库尔斯克会战的许多装备、损失数字都混淆、套用,加上许多资料记录的模糊(包括未解密档案)这才导致了这场神话的诞生。

与其说是他们有意为之,倒不如说是习惯和环境所致。

尽管如此,这场战斗并非没有意义,德军的进攻再次被阻止了。德军SS部队因此战再次获得了善战的声名,但苏军也达到了阻挡对手继续前进的目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德军此时更需要担心的是北线的局势,因为在当日凌晨3时,苏军西部方面军(司令索科洛夫斯基)、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波波夫)在两个多小时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向德军发起反攻。

反攻行动代号:“库图佐夫”——来自于俄国拿破仑战争期间最负名望的元帅姓氏。

图片
库尔斯克弧形战线战前态势

7月13日,库尔斯克会战第九天。

北线,苏军发起反攻,尽管在德军顽抗下损失惨重,但因占据坦克、兵力优势,突破德军防线,收复奥廖尔只是时间问题。

南线,德第4装甲集团军、肯普夫集群继续向苏军战线进攻。

本日,希特勒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召至位于东普鲁士的“狼穴”大本营商讨战局。

鉴于库尔斯克北线的紧张态势——第9集团军战线因侧翼苏军进攻形成了一个新的突出部,该集团军因此有被切断退路,重蹈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覆辙的危险,因此希特勒决定终止“堡垒”行动。

此外,地中海战区,尤其是西西里岛盟军登陆后恶化的形势迫使德军必须抽调兵力增援意大利战线,力求稳定局面,并且提前在那个方向构筑新的预备防线。

“堡垒”行动德军的全面作战就此结束。

曼施坦因认为,库尔斯克南线苏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德军继续施加压力,坚持进攻,最多十天左右就能够突破苏军最后防线,包抄库尔斯克,歼灭面前苏军。因此他反对此时结束行动。

出于对曼施坦因的信任和尊重,希特勒允许他的南方集团军群继续进攻,并且划拨了新的部队交其指挥。

尽管曼施坦因在此前的一系列对苏作战中几乎都取得了胜利(少数失利亦有客观因素,如东风行动),但这一次他的判断并不准确,对于苏军战力的估计出现了较大偏差。

南线德军在之后几天的进攻依然无明显进展。

随着库尔斯克北线、意大利局势日益恶化,最终在16日,德军完全停止进攻。

7月23日,双方战线大致恢复到了会战前的态势。

库尔斯克会战就此基本落下帷幕。

图片
德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


图片

图片
曼施坦因始终认为,德军在南线即将突破苏军最后的防线,对手至少将与几个月前在哈尔科夫一样被击溃。许多年后,他仍然对此耿耿于怀,认为这是“失去的胜利”。当然,他的判断是错误的,苏军还有大量的后备兵力和未被突破的防线在等待着已经精疲力尽的德军。

图片
库尔斯克会战南线攻防态势

自7月5日至13日,德军在库尔斯克弧形战线两侧的行动导致了20720人的伤亡,其中阵亡3300余人。

苏军阵亡据估计约17000人,另有约34000人被德军俘虏。苏军具体受伤人数不详。

双方在会战期间装甲部队的具体损失至今也是一笔糊涂账。因计算方式、标准不同,各种说法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最直观简单的数字是:
苏军以损失约6000辆坦克、自行火炮的代价,“消灭”了德军约1000辆坦克、自行火炮。

这一数字或许还包括了13日之后,一直到8月中旬的一系列作战。

尽管德军的损失远小于苏军,但是由于库尔斯克战线的消耗,使得德军在东线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具有战略性的大规模反攻了。

此前苏德战场的态势是德军夏季进攻,苏军冬季反攻。此战之后,德军之前在夏季攻势中每每可以获得巨大成功的日子一去不返。

库尔斯克会战的最大结果,就是德军彻底丧失了东线的战略主动权,完全转入被动防御态势。

所以说库尔斯克会战才是二战东线战场的真正转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场会战无愧于“历史上最伟大的坦克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最激烈的交战”这些研究者们的评语。

“在我看来,防御交战的主要战果,是打败了敌人的坦克兵团。从此,在这一重要兵种出现了特别有利于我们的兵力对比。”

亲历了这场会战的苏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如此评价库尔斯克弧形战线所发生的战事。

图片
苏联空军女飞行员。有趣的是左边第2位身着军衔在领章处的旧式军服,而右边则是带肩章的新式军服。库尔斯克会战期间,有一群女飞行员参加了这次重要的战役,而她们当中最出色的一位在这期间阵亡。

图片
佩戴光荣勋章和勇敢奖章的苏军近卫军坦克兵,前者是专门针对士官、士兵设立的勋章,分为三级(一级最高)。战后修改的条令规定,三个等级光荣勋章的全部获得者可以享受与“苏联英雄”同等待遇。他们耳旁的卷毛是坦克帽中的羊毛衬里。

图片

图片德国军事杂志“克劳塞维茨”在库尔斯克八十周年推出的相关专题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