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携“漆”归来,这种漆艺山西也有!

近日,

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

携最新作品全网发布,

正式回归大众视野。

新视频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

生动展现中国漆器的独特美学和工艺之美。


图片
图片

李子柒新视频截图(图片来源:个人账号)


说起漆器,

山西的漆器文化源远流长,

在各地均有发现遗存,

上至陶寺文化,

下至金代都有出土。



这些考古发现

经千年的历史文化演进,

沉淀了当代独具特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遥推光漆器、稷山螺钿、新绛云雕…


山西漆器的

主要考古发现与当代漆艺

文/ 李艳 吕虎强 张瑞琴 张飞龙


山西简称“晋”,又称“三晋”,在这里孕育了华夏文明,也开创了北方漆器艺术的先河。山西,地处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具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双重的地域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野生漆树资源极其丰富,运城、临汾、长治、晋城、晋中等地区是漆树主要的分布地区,漆资源的丰富也带来了山西髹漆技艺及漆器艺术品的发展。


山西号称“华夏文明摇篮”,人文荟萃,历史文化遗产丰厚。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凡古代贤明之主首先是具有大智慧的工师。他们勤于劳动,精于治国,由《考工记》的记载可以窥见一斑:“智者造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但由于漆器造作过于奢侈,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舜、禹也因其受过。《韩非子·十过》云:


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候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书其内,缦帛为茵,将席颇缘,触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旒九,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


如是,若《韩非子》所言属实,那么山西的漆器艺术至迟自尧舜始,后经陶寺文化、三晋等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它承载着华夏漆艺文化基因,追随着文明进程,延绵不断,直至今天依然散发出光辉。


本文将以时间为度,追踪溯源,着重梳理山西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与文化记忆,介绍当代独具特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稷山螺钿、新绛云雕等髹漆技艺以及传承人代表薛生金、李爱珍、何俊明等。


1

山西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


山西漆器的文化遗存在山西各地均有发现,上至陶寺文化,下至金代都有出土。重要的考古发现有陶寺文化漆器、西周霸国墓地出土漆器、大同司马金龙和金代漆器等,还有不少元明清时代的漆器精品存世。


1.1陶寺漆器


主要发现于陶寺遗址。陶寺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东南隅,1954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发现,遗址的面积约300万多平方米。该考古队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反复进行了三次的复查确认。从1978年开始,山西考古队与临汾文化局共同协作历时2年先后分5个发掘区进行发掘,共挖掘了1100多座古墓。


图片

陶寺M22墓出土大漆器箱与沙漏(复原) 

陶寺遗址博物馆藏

图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该遗址位于晋南地区,为我国北部地区——山西漆器文化的渊源提供了研究依据。此次挖掘中,其出土的文物极其丰富、数量繁多,约200多件,在M3015清理出的随葬物品有178件,还有30件没有挖掘。出土器具除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礼乐器、骨器、装饰品等外,还有彩绘木(漆)器23件,器形包括鼓、圈足盘、长方平盘、斗、豆、案、姐、匣、“仓形器”等。木器全部从大型墓中发掘,器具的外侧全部图有彩绘,大部分以红色作为底色,白、黄、黑、兰、绿等色在上面描出图案;有一部分全部为红色(如:木斗M3015:35,整体是红色,只有柄面加绘了白色迴形纹;木豆MI111和M3015,全身涂单红色)。


这些木器的内胎大多已腐蚀不成形,根据脱落的彩色漆皮、木器的造型和器形彩绘所使用的调色剂、粘合剂等物化性能与漆器较为接近,卷曲的漆皮可推断、辨认其器形,大多是不同形状、型号的木豆,鼓有一对等。据文献记载推断,陶寺遗址的墓穴具有夏文化初期的特点,也具有唐尧时期的文化特点。


图片

陶寺遗址核心文物圭尺

这是一件黑、绿、红三色相间的漆木杆

陶寺遗址博物馆藏

图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1.2两周漆器


两周漆器主要发现于洪洞、翼城、侯马、长子等区域,其出土的漆器极具当时的历史特色。


永凝堡西周墓位于山西临汾市洪洞县,1980年在这里发掘了56座墓葬和20个灰坑,大多数属西周时期的墓葬,并且很多都被盗墓者挖掘过。本次清理的12座墓穴全部为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墓坑,坑内根据大小有的有棺和椁,有的只有棺,且全部腐朽,留有腐木痕迹,在此墓穴中有大量的漆皮出现,在棺木的盖子上覆有红色漆皮的席子;BM5是一个较大的未被盗掘过的墓穴,椁内有重棺(内、外两层棺),且出土的器型也较为丰富:不同形状的玉器、铜饰、红玛瑙珠、鼎等,在里棺的外表面有朱漆席印,外棺的内侧周围也有铜铃、石贝、陶珠、铜锈斑和红色的漆;NM9墓穴属“Ⅱ”形中型墓,内有一椁一棺,在棺的周围有红色和彩色的漆皮碎片及布纹、席纹的土块。这一时期漆的应用不仅是棺外侧的帷席,在木胎的器具上也有相关应用的出现,出土的木台铜壶(NM9:17),壶的内壁就附有龟裂的黑色漆皮,从这些墓葬中的漆皮可以推断当时漆的使用慢慢趋于多样化。


大河口墓地位于山西省南部翼城县城东,2007年开始至2016年进行大规模的清理挖掘,全面发掘的西周墓葬有2200多座,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石、骨、蚌、贝饰品和漆木器等25000多件。山西大河口出土的漆器受霸国至商周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周衰而诸侯起,北方京畿地区的漆器开始没落,长江流域的楚国漆器崛起,成为了漆器发达地,大河口的霸国漆器基本贯穿了整个西周,承载了漆器历史文明的几个首次。在漆器的清理发掘中发现,很多漆器的木胎已腐,只能从漆皮判断其器形。在M1墓室中清理出60多件漆木器,出土的有漆俑、漆木盾牌、尊、铜兵器漆并柄、木扳指、皮箭囊、木杖等。


图片

在室内整理中的大河口1号墓出土漆木牺尊的头部

图源:大遗产公众号


大河口墓地的二层台间发现了装有漆木器、瓷器和陶器等的11个壁龛,在壁龛内发现的漆木器有俎、罍、豆、壶、不同器形的杯(双耳杯、单耳杯、角状杯)、牺尊、坐屏等祭祀礼器,这是西周考古史上第一次见到在相同一座墓中有这么多装有大量器物的壁龛。其中,在二层台的东面发掘出1对1米多高的漆木俑,双足站立于漆木龟上,双手作持物状,两俑前面及侧面放置有漆木器,这在西周墓葬内也是首见,说明殷商时期的活人埋葬制度在霸国改制为漆佣陪葬。出土的觚,腹含内腔;在2号壁龛内发现一对漆罍,分盖和器身两部分,整体以红漆为底,黑漆勾线,盖凸起的中间有菌形钮,钮顶含黑漆线描边的蚌片,器颈部与侧面有黑、朱描绘的凤鸟纹饰;3号壁龛内发掘4件木豆,内、外侧均髹红漆,蚌装饰成圆泡形、兽面纹等,且红、黑漆描线勾纹;6号壁龛内发掘漆器5件:牺尊、几案、蚌饰方彝,2件蚌饰木禁,牺尊,形似小型背驮鼓腹小罐的趴伏兽,髹漆有红、黑、绿三色,在西周期漆器中也是第一次见到该器形。


图片

在实验室最后清理完成的大河口漆木俑的全部形态

图源:大遗产公众号


侯马上马村的两周墓地在山西省侯马市侯马镇南面的上马村,分布在村子的东、北两面,面积大概20万平方米。也是一个偶然的机缘引起了山西考古研究所的注意,从1958年发现后,经过勘察探索,从1961年开始挖掘,20多年反复发掘了10次,发掘面积90%左右,挖掘的墓葬约1390座,马坑2座,牛坑1座。上马村墓地群全部是长方形的,根据墓坑的大小考古研究者将其分为大、中、小三类墓穴,大多数墓内有棺无椁,只有较大的墓才有椁,出土的的物品一般放在头部的椁内,部分在侧身或脚旁。


1961年的发掘中共有14座东周墓,其中12座中埋有丰富的随葬物:铜、陶、玉、石、蚌等,从出土资料分析可知,上马墓地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大概从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当时人们已经用其来进行装饰或防腐,墓13是一座较大的墓穴,长5.2米、宽3.85米、深6.2米,该墓中有棺和椁各一个,椁四周和底部全部用的是木板。椁的内壁和棺外的表面涂有一层漆皮,边缘处清晰的有黑彩红图案,长3.6米,宽2.3米,四周还有排列整齐的铜环,经推测,应该是一种罩盖棺木的帷幕。


1963年在墓地西侧又清理了一座墓穴,编号63H18M15。在第四发掘区的西南部的大型墓(M4006)中有一棺一椁,出土器物有玉、玛瑙、石管、石珠、骨等串饰品,椁内东南角主要有铜器,计鼎3件、盘、匜、舟,豆等,有一件漆器残片;椁内西侧有骨钉、骨管等,2件漆器残片,所有的漆器的内部为黑色,外表为红色,全部腐朽,无法辨别形状。在第四发掘区的东北部的中型墓(M4090)中有一棺一椁,其中在棺盖的表面髹黑漆,棺盖结构分明,由7块木头纵行排列,上面有纺织物的朽迹。


1973年开始,先后三次在山西长子县发掘了东周墓,7号是规模较大的一座,随葬器物较多,其漆木器有漆舟2件、漆扁壶1件、漆盒1件;2号墓棺的北侧发现雷纹和几何图的黑底朱红残漆片,绘有几何图案的漆箱,箱体已腐;11号墓中也发现了漆器残片。1972年12月,在山西长治分水岭配合基建的工作中发现了2座东周墓和2个马坑,且保存较为完整,墓内发现彩绘漆木箱。269墓中发现漆器残片,其76号像彩绘的漆箱,大小为1.35m×0.80m×20cm,箱内有铜器;80号为朱底黑漆绘,又相互缠绕的蟠龙纹类的图案等;111号为黑漆绘的三角云纹和类似“回”形纹。270墓中发现2件漆器,似漆木箱,102号为朱底黑漆三角云纹和蟠螭纹,103号为朱底黑漆三角云纹,里面有装饰物。


1.3汉代漆器


汉代漆器主要发现于太原悦龙台汉墓。2017年7-12月,山西考古队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街道办店坡发掘出悦龙台墓,共发掘出11座汉墓、18座清墓,最主要的是发掘了完整的M6。M6葬具为一椁一棺,漆棺位于椁室东北部,在椁室发掘的文物有漆木器、金属器、陶、玉等百余件,漆木器有成套漆奁盒、漆案、漆盘、漆耳杯、漆纚冠等27件,其中漆案两面均髹红褐色漆,中间是四条龙纹,边缘为云气纹。


图片

太原悦龙台汉墓M6出土的漆案

图源:文博中国


1.4北魏漆器


北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导致了这一时期漆器文化的变革,漆器也较为不同。1965年11月,在山西大同石家寨村发掘了北魏司马金龙墓,墓中发现了大量的漆器,尤其是罕见的艺术品——木板漆画。


在墓室的南后方和甬道处发现漆木器残片;随葬物中有漆木食榼,残存的底座部分长25.7cm,宽23.7cm,漆皮较厚;墓室甬道的西侧发现5块木板漆画,且保存较完整,均为0.8m×0.2m×2.5cm,木板两侧都有画,色彩丰富绚丽(有红、黑、黄、白、橙红、灰兰、深浅不同的青绿等),采用桦铆联结,画板通体髹红漆,题记、榜题髹黄漆,黑漆题字。每幅画有四层,均以文字和图画的表现方式宣扬帝王、将相、烈女、孝子、高人、逸士等封建道德的故事。木板漆画从构图和画风都有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勾线,表现的更加生动逼真;题字是少有的北魏墨宝,点划方劲,近楷体,上承汉隶传统,下开隋唐真书先路。


图片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木板漆画

山西博物院供图


1997年9月,在大同市智家堡的沙场内发掘出一座北魏的墓葬,清理出的棺板彩绘画极为珍贵,虽已破损,但可清晰看到板面的彩色图案,棺内髹黑漆。


图片

智家堡北魏墓出土的棺板画

山西博物院供图


1999年11月,在山西大同下深井乡发掘一座砖墓,墓内发现已腐一件漆盘,三件漆耳杯。2001年5月,在山西大同七里村发现了北魏墓葬群,破坏较为厉害,此次抢救性发掘出34座,周边还有墓葬的痕迹。墓葬中发现的漆器有14件,有盘、盆、钵、缸、碗盘、耳杯等。用红、黑、褐三色着色,出现花卉、动物、几何图纹,M14:7的漆盘上有联珠纹及忍冬纹。


2002年8月,大同政府修建迎宾大道时发掘出北魏的墓葬75座,墓葬中出土的漆器有漆盘、耳杯、钵、樽、耳环等,耳杯嵌银扣,梯形M39墓口东侧挖掘了一个放有漆盘和陶器的壁龛,墓中发现了漆盘、漆耳环、陶器、铜器、玛瑙玉饰等其他陪葬物;M78的棺床下发现了圆形漆盘;这些漆器均为红漆髹地,黑漆勾廓的漆皮。


2005年7月,在山西大同御河边208国道北泊寺乡沙岭村发现了北魏时期的12座墓葬,其中砖葬2座,土洞葬10座,出土的文物也较多约200多件,漆画在M7的砖葬中发现。在墓室中间位置发现2件银圆饰,都残留漆器胎质;墓室东侧,发现漆耳杯1件,破坏的较严重,帮底有模糊的刻划文字;墓葬中部有大量的彩色漆皮,原漆器胎质已腐,无法辨认形状,经十几块残存漆皮拼接后的漆皮大小为48cm×32cm,漆皮上的图案较为清晰,色彩主要以红、黑、黄、红黑相间为主,有夫妻并座、士兵、侍女、庖厨炊作、打场等场景。画中不仅人物的衣着服饰、表情动作刻画相当丰富,而且场景装饰、漆家具等都进行了刻画,还在一块残留的漆皮上清晰的见到北魏太武帝时的隶书题记。2010年4月,在山西大同陈庄北魏墓前室发现红色的漆器残片。


图片
图片

大同沙岭壁画墓出土的漆皮

大同市考古所供图


1.5其他


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大同的一座金墓中发现了漆器,直到1984年剖析研究,出土的漆器包括一个剔犀奁、一个漆碗、一把朱漆木勺及2个朱漆木质粉盒等。


2

当代山西髹漆工艺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黄土高原孕育了山西风土情怀,山西漆器的考古发现,见证了山西漆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传承至今的山西当代漆器艺术都能从古代考古发现的漆器遗存中寻觅其踪影。以彩绘为主的平遥推光漆器从北魏墓群的木板漆画和壁画中可以窥见源泉;稷山螺钿可以追溯到西周霸国墓地出土的嵌贝漆器;新绛云雕的足迹也可以从大同金墓出土的剔犀奁中寻到答案。山西漆艺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演进,孕育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髹漆工艺文化。平遥推光漆器、稷山螺钿、新绛云雕等髹漆记忆堪称山西漆器三宝,在国内享有盛誉。


(1)平遥推光漆器(描金彩绘、三金三彩、堆鼓罩漆)


平遥的漆器,其色彩明绚丽丰富,光泽细腻润滑,曾有这样的描述:“古漆者,光泽华,似乌金而非寒,似明艳而持重,漆兮,器矣”。平遥的漆器经过一代代髹漆匠师的传承、创新,创立出了当代独特的工艺:推光漆器、描金彩绘、三金三彩、堆鼓罩漆等。


图片

明清大漆盒

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供图


据文献报道,平遥推光漆器大约从唐朝开始,距今约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现留存的漆器主要从元代至明清,明清时最为繁盛,在现代的平遥古城内明清旅游街上,漆器店铺随处可见。平遥漆器是当地婚假送礼必不可少的物件,小到一个首饰盒,大到家具(衣柜、书桌、床、茶几、屏风等)一应尽有。


推光漆器,顾名思义,讲究的是其表面的光泽明亮,宛如明镜之意。平遥的推光漆器采用天然之物,通过能工巧匠的雕琢,金光闪亮,表面光滑如玉,明亮如镜。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是十分讲究的,材料、工艺、色彩每一步都要精雕细琢、恰到好处,以展现其自然和谐之美。


推光漆器的制作工序有四道:首先选取较好的木料,经煅烧之后做器形,以保证其形状稳固。其次,批灰,也就是将木胎用棉麻缠绕包裹,然后用猪血砖灰调制涂抹(现在多用生漆与砖灰调制),已达到器形平整不易破裂的目的。再次,就是核心的髹漆、推光工序。在漆器的灰胎上髹漆,一般需要5-8遍,每一遍都得用发刷反复刷,直至漆流平,下阴干燥后用木炭块(在现代工艺中用不同型号的砂纸)蘸水打磨。这一道工序比较考验工匠们的技术,漆薄易打穿,漆厚不易流平且易起皱,打磨是为了去除髹漆过程中的的颗粒杂物和刷痕,方便后面的作画。在最后一遍髹漆之后,用1500-2000目的细砂纸打磨,然后用毛发蘸上植物油和砖灰反复摩擦,然后用手掌蘸马油反复抛光。最后,在器形的表面进行描绘装饰,有的需要进行揩漆、抛光。


图片

近现代 三口之家描金碗

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供图


描金彩绘、三金三彩、堆鼓罩漆都是平遥漆器在器表装饰的独特髹饰工艺,描金彩绘就是利用天然矿物颜料与天然大漆调制成不同的颜色,贴金后进行勾线、髹饰绘画;三金三彩指的是赤金(94金箔),二黄金(74金箔),银(银箔)三种金箔以及红黄蓝三色交替使用的一种技法,还有沥金、沥银等;堆鼓罩漆指的是利用天然大漆与灰、滑石粉等搅拌后,根据工艺要求堆在器物表面,再进行修饰,最后绘上图案,这样做出来的画面凹凸有致,层次分明表现的手法有虚有实,花鸟鱼虫、亭台楼阁栩栩如生。


平遥——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城,不仅文化丰盈,而且孕育出了一代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个世纪50年代,艺人乔生瑞、任茂林等六人合资开设“合成铺”,从事漆器的生产销售,远销国内外。日本侵华之后漆器厂衰落倒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国家领导人重视之后又重新发展起来,之后通过师徒关系,口口相传,亲身示教等古老的方式将漆艺传承,培养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漆艺大师。


薛生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从小受酷爱画画,又受父亲“源泰昌”漆店的影响,对漆器可谓是耳濡目染,从事漆艺60多年,成功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堆鼓罩漆,并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三金三彩”、“堆鼓彩绘”、“沥金、沥银”等工艺,开拓创新,融汇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薛派”,成为了平遥漆器界的泰斗,其作品获奖无数,《玉宇琼楼》《五猫戏春图》等被国家级艺术馆收藏。


之后在薛大师的带领传承下,培养了国家级漆艺大师薛晓东、梁忠秀,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耿保国、贾兴林、张锦、薛晓刚、梁晓红、刘金海、钱大勇等,这些传承人中大多是薛生金大师的弟子,薛生金大师宽厚豁达,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奋斗在漆艺事业上,不断地适应社会需求。


图片

“百猫戏春图”座屏 现代 薛生金

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供图


(2)稷山螺钿


螺钿漆器的历史始源于夏商时期,长足发展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繁盛于唐宋期,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稷山髹漆技艺发展较早,具体的开始时间无法准确判定,但是从《稷山县志》中记载:“稷山博物馆藏历代工艺品30余件漆器中大多为明清制品,其清代螺钿瓶等为代表作”可以得出:清代时期稷山的螺钿技艺已经非常的娴熟了。民国四年,薛根焕作为学徒专做螺钿,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稷山县老艺人张继侠在作坊从事嵌螺钿漆器制作,后期经历了日军侵略的动荡一度关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螺钿这门技艺再度得到继承。从1963年开始,老漆艺匠师不断在螺钿的镶嵌技法、图案、器形等研究探索,使其名声远扬,销往国内外。


稷山,山西运城管辖的县城,古有“高凉邑”之称,古属冀川,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唐属绛州。大河口出土的西周霸国漆器,色泽斑斓,即螺钿漆器;山西大同金代冯道真墓出土了金末元初的螺钿漆圆盒;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的霸国时期螺钿装饰的马车等等,这些雄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禀赋了独特的稷山螺钿。


图片

稷山螺钿漆作品

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


螺钿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之称”,也有螺甸、螺填、钿嵌、陷蚌、钿螺、坎螺以及罗钿等叫法,其实质就是从螺贝类动物的外壳剥下的一层彩色的皮。“螺”,指材质的来源,“钿”是一种工艺,在《辞海》中解释为镶嵌装饰之意。螺钿工艺就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经过剥片,磨制,然后用刻刀雕刻成为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不同的图案,然后嵌于器物之上,罩漆加以髹饰成为漆器。螺钿有软、硬两种,由于其色彩天然明艳丽质,视觉美感特别强烈,被广泛的应用于漆盒、漆器家具、木雕等工艺作品上。


稷山螺钿的工艺特点为仿古立体器形,宛如米粒的螺钿排列均匀细密、整齐有序,又不缺乏画面的流畅自然。螺钿漆器经常应用的题材有传奇故事、冰裂纹等,其最具有本土特色的是其应用螺钿、金银、铜丝勾线等工艺表达画面,无论多么复杂的构图,螺钿的匠师也不会用描绘,他们通过空间、视觉、造型、意境等诠释整体与个体的差异,保持最传统工艺,这就形成了独特的稷山螺钿漆器的特征。在山西的大同金代冯道真墓、洪洞、大河口西周墓中均有螺钿漆器的发现,其造型端丽、色彩十分华丽。


几十年的技艺传承,稷山的手艺人们仍然保持着最古老的技法,李爱珍是这一技法的主要传承人之一,在40多年的髹漆生涯中,李爱珍收徒30余人,将螺钿这一门技艺不断的传承发展,同时自身也获得了不少荣誉。李爱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坚持传承老的技法时,不断地创新发展适应时代的髹漆技艺:整片螺钿的弯曲铺面、纯手工无缝连接的漆胎、图案上不拘泥于写实、风格上创作出大漆镶嵌金属书法等,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螺钿髹漆技艺展现山西地区特有的地域风貌人土风情,创作出的稷山螺钿漆器具有很高的历史、工艺、文化和实用价值。


图片

稷山螺钿漆作品

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


(3)新绛云雕


云雕的技法历史久远,起源于秦,属于云雕的孕育期,这一时期的漆艺体系不断得到完备,工匠们开始推敲贴金箔、堆漆等工艺,为后来的雕漆做了准备工作,在马王堆号汉墓就发现了堆漆、浅浮雕的出土漆棺、漆奁。经历了三国、隋唐,云雕漆器得到了迅速发展,《髹漆录》中有记载唐代剔红的漆器,宋代、金、元代云雕的技艺已经成熟,造诣也较高,山西大同的金墓中发现了香草云纹剔犀奁。明清时期雕漆技艺达到叠峰,后世很难寻觅到当时的雕漆漆器,因此,明清雕漆漆器成为云雕界的收藏珍品。


新绛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在古时候称之为“绛州”,在中国的髹漆技艺中,新绛的云雕独特而古朴典雅、造型纹饰精妙绝伦,2011年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山西漆器的又一张名片。云雕,又称之为剔犀,云雕是从图案形貌(多回纹、云钩)似天空中的云纹而命名,剔犀以其工艺制作、肌理(像犀牛角的横断面)而命名。其主要使用红、黑两种色漆,交替反复涂膜成一定厚度,用刻刀斜剔出不同的纹理,有朱、黑、透明紫三种面,剔出的断面有乌间朱线、红间黑带、雕黸等复,或三色更叠等。


图片

新绛云雕作品

图源:新绛融媒公众号


新绛的云雕造型古朴、漆光莹亮,用于生活中的装饰品、首饰盒、茶叶盒、花瓶、沙发等家具,其制作工艺复杂,技艺要求精湛,一步出问题往往很难做成整个漆器。云雕漆器的胎特别讲究,有木胎、金属胎、瓷胎和脱胎等,最常用的是木胎,选用较为坚硬、不易裂开的桐木、年份长久的杨木等;木胎经披麻挂灰(裱布)后髹漆,髹漆讲究的是平整流畅、做出来的纹理才相互融合,不会脱落,纹理流畅自然;根据不同的需求、选用特殊的剔刀雕刻出图案;打磨、推光同其他漆器的做法相同。上世纪50年代,在山西大同的一座金墓中发现了一件剔犀奁,通体布满缠绕的香草纹,这对剔犀工艺的考古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新绛的云雕源于明代,髹漆匠人张凡娃结合当地的特色,潜心钻研出了独具北方特色的雕漆工艺。经过历史的几次变迁,雕漆几经衰败,在1997年经何俊明等人继续传承,剔犀工艺得到了传承。2011年,绛州的剔犀工艺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俊明、何鹏飞等是这一技能的代表传承人。


图片

新绛云雕作品

图源:新绛融媒公众号


3

结语


山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陶寺遗址、两周墓地、霸国墓地、司马金龙墓等出土漆器考古发现,展现着该地区漆艺文化的辉煌过去。


山西作为漆器的主产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漆资源和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历各代漆艺匠师们的不懈努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创造出享誉世界的山西独特的髹漆技艺——平遥推光漆器、稷山螺钿、新绛云雕。


然而,看似如此繁荣的景象下隐藏了很多问题,传统的髹漆技艺受到各种现代因素的影响,成为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和艺术品,不能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低廉残次的化学漆器物的大量出现,使传统漆艺遭受巨大冲击,鱼目混杂,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那么,漆器在经历过轰动的辉煌和低调的奢华之后,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这是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


毫无疑问,漆艺的传承与发展,理应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为目标,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融合传统工艺,美美与共,传承出新,这应是我们每一位漆艺人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图片

近现代 描金药柜

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供图


图|见署名

论文|李艳 吕虎强 张瑞琴 张飞龙

原载于《中国生漆》2018年04期

原题|山西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与当代漆艺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吕国俊

 点击往期原创 

徐显秀蓝宝金戒 . 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宝. 皇后悲剧

 山西古代壁画眩晕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与山西 

 山西珐华南涅水石刻.民间原力

错金鸟篆铜戈妖姬传奇嵌玉琉璃带钩.魏文侯之叹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