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异常的特征表现及其对应的疾病

图片


步态是指行走、站立的运动形式与姿态。由于机体很多部位都参与维持正常步态,所以步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一些神经系统疾病,虽然病变的部位不同,但是可以出现相似的步态障碍。步态异常主要可以分为以下9种,包括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蹒跚步态、慌张步态、肌病步态、摇摆步态、跨阈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通过观察步态的特征,有助于判断患者属于哪种类型的步态。同时,了解步态的分类也对疾病的准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9种步态异常吧!



一、痉挛性偏瘫步态


痉挛性偏瘫步态为单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患者表现为对侧上肢屈曲、内收、旋前、不能自然摆动,下肢伸直、外旋,迈步时将骨盆部提得较高,或腿外旋画一半圈的环形运动,脚刮擦地面,又称画圈样步态[1]

 

常见于脑血管病患者或脑外伤患者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二、痉挛性截瘫步态


痉挛性截瘫步态又称“剪刀样步态”,为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表现为患者在站立时双下肢伸直位,大腿靠近,小腿稍微分开,双足下垂伴有内旋。行走时两大腿强烈内收,膝关节几乎紧贴,足前半和足趾底部着地,用足尖走路,交叉前进,似剪刀状。

 

常见于脑瘫的患者,慢性脊髓病变也可表现为典型的剪刀样步态,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压迫症、脊髓外伤、脊髓血管病及脊髓炎的恢复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

 


三、蹒跚步态


患者行走时步基增宽,身体左右摇晃,前倾后仰,不能走直线,犹如醉酒者,故又称为“醉汉步态”[3]

 

常见于小脑、前庭或深感觉传导路病变。



四、慌张步态


有慌张步态的患者可以表现为躯干前倾,肘、腕、膝关节屈曲,双臂略内收于躯干前;行走时起步困难,第一步不能迅速迈出,开始行走后,步履缓慢,后速度逐渐加快,小碎步前进,双上肢自然摆臂减少,停步困难,极易跌倒;转身时以一脚为轴,挪蹭转身。

 

慌张步态一般常见于帕金森病患者[2]

 


五、肌病步态


由于骨盆带肌群和腰肌无力,走路时腰部前挺,臀部左右摇摆[3]

 

多见于肌营养不良症。



六、摇摆步态


摇摆步态又称“鸭步”,是指行走时躯干部,特别是臀部左右交替摆动的一种步态。这是由于躯干及臀部肌群肌力减退,行走时不能固定躯干及臀部,从而造成摆臀现象。

 

摇摆步态多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也可见于进行性肌萎缩症、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等疾病。

 


七、跨阈步态


跨阈步态是由于胫前肌群病变或腓总神经损害导致足尖下垂,足部不能背屈,造成行走时足尖拖地的现象,患者向前迈步抬腿过高,脚悬起,落脚时总是足尖先触及地面,如跨越门槛样

 

常见于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或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又称腓骨肌萎缩症)等。

 


八、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是由关节位置觉或肌肉运动觉受损引起,传入神经通路任何水平受累均可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如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根病变、脊髓后索受损、内侧丘系受损等病变。患者表现为肢体活动不稳,晃动,行走时姿势屈曲,仔细查看地面和双腿,寻找落脚点及外周支撑。腿部运动过大,双脚触地粗重。

 

多见于脊髓痨、脊髓小脑变性疾病、慢性酒精中毒、副肿瘤综合征、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神经病及多发性硬化等。



九、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是由小脑受损所致,表现为行走时两腿分开,步基增宽,站立时向一侧倾倒,步态不稳且向一侧偏斜。倾倒方向与病灶相关,一般当一侧小脑半球受损时,患者行走向病灶侧倾倒,双足拖地,步幅、步频规律性差。

 

多见于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血管病和炎症等。

 

综上所述,步态异常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的临床表现,其分类和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通过对步态异常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患者步态异常的类型,从而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当然,步态异常的诊断并不仅仅依赖于对步态的观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等。因此,在面对步态异常的患者时,医生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郝峻巍,罗本燕.神经病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 王丽娟,陈海波.帕金森病临床诊治新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 王伟,罗本燕.神经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编辑 | 麦麦

排版 | 麦麦

审核 | 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