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北人参,南三七”,三七又被誉为“南国神草”,以它为主要原料配制的云南白药、片仔癀扬名中外。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即是其原产地、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文以山丽,壮乡苗岭可不只有三七。
图说:富宁县种植八角达70多万亩。李亚国 摄
文山以其“海拔相对高、纬度相对低、降雨相对多”的独特地理气候,孕育出丰富多样的中药材,全境生长着2247种药用植物,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在境内常规种植品种有100余个,占全国常规种植品种的三分之一;全州药材种植面积达230万亩,居全省第一。
图说:马关县大栗树乡乐作大寨村小组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航拍。张文峰 摄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把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穿越三七姑娘悬壶济世的美丽传说,我们欣喜地看到,迈入新时代,文山正奋力补链、延链、升链、强链,锚定将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的发展目标。这棵“南国神草”正续写新的传奇。
视频图说:三七姑娘。邓琦Ai制作
——文山三七产业链已显雏形。
一直以来,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云南省“3815”战略目标,打造世界“三七之都”,以道地产区、产业集群为基础,全面从三七种源、种植、加工、流通、科研、人才等方面推动。三七全链条体系已形成,文山市被认定为“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市”。
图说:七农菜渣三七红籽 熊平祥 摄
——种质种源保护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多年以来,文山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大院大校搭建了合作平台,研发出三七良种和新品种13个,累计推广种植3万亩;文山被认定为中药材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文山三七种质资源圃被认定为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圃。今年5月12日,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的中国文山三七品质升级研讨会上,张伯礼院士指出,文山三七是全国中药材品质升级的成功案例。
图说:马关县边境群众收获草果。马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种植端逐渐形成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化、基地化。
通过多年的研究攻关,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三七种植技术体系,培育三七基地企业、合作社44家,“文山三七种植系统”获批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山三七GAP种植基地成为国家第一批、云南第一个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的中药材品种;老地复种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三七轮作年限从20年以上成功缩短到5年;林下三七种植在全州推广示范,朱有勇院士称“文山林下三七种植的管理、产量、品质都是领先的”。今年6月18日,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文山成功召开,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给予文山三七产业发展充分肯定。
图说:文山州建成了全国唯一以中药材命名的园区——文山三七产业园,目前该园区内聚集了云南白药七花公司等59家加工企业。张文峰 摄
——加工端建成全国唯一的三七产业园区。
文山州建成了全国唯一以中药材命名的园区,文山三七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园区规划16平方公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三七趁鲜产地加工中心,农业农村部将文山三七纳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项目,构建了集三七清洗、加工、交易、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发展。目前,园区内聚集了云南白药七花公司等59家加工企业,2023年实现加工产值44.54亿元。今年,文山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预计突破400亿元。
图说:中药材产品自动化生产线。王世涵 摄
——流通端建成全国最大的三七产地集散中心。
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三七贸易“定点市场”;“文山三七”证明商标是云南省第一个获准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在全球99个国家或地区获准注册;“文山三七”被列为中国100大地理标志产品,位列中药材类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产品的第一位;发展流通企业、工商户986户,供应全国1430家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加工企业,90%以上的三七原料通过文山三七市场上市交易;三七原料和加工系列产品成功走向国外市场,出口至越南、泰国、日本、韩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图说:文山市平坝镇药农丰收滇重楼。张文峰 摄
——科研端正朝新质生产力迈进。
文山多层面共建、多方联动、多渠道突破、合力攻克科技研发工作,成立了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文山三七大健康产业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三七医药学院,成立院士或专家工作站共17个。围绕种质种源、种植基地、原料品质、品牌塑造等方面制定三七系列标准71项,累计开发三七产品50余种,批文及备案256个。
图说:丘北县连片万寿菊航拍。赖富春 摄
——政策保障体系健全有力。
州委、州政府将三七产业作为全州四大重点产业来抓,颁布实施了《文山三七发展条例》,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山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山州打造世界“三七之都”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为文山三七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面政策保障,全方位从“种源保护、能效提升、品牌打造、新质赋能、市场培育、康养融合”抓三七产业发展。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峰 王世涵 李文诗 韩艳慧 黄鹏
责任编辑 杨飏 刘自学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