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省实验学校开设“黄旭华班”,六年一贯超小班教学

11月16日,广州天省实验学校举行“黄旭华班”设立仪式。该校“黄旭华班”以“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院士命名,招收具有突出数学、物理潜质和特长,并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拔尖中学生。该班采取初高中六年一贯培养,超小班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数理特长,兼顾人文与科学教育,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育未来的科技栋梁。

图片

广州天省实验学校校长彭建平介绍,学校开设“黄旭华班”,旨在通过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少年成长,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精神。这也是该校继“张景中数学实验室”“华工-天省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导师制计划”后的又一次育人模式创新探索,有助于探索初高中贯通制和大中学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与实施途径。

图片

“我的父亲经历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从无到有,第二代核潜艇跨越发展,和第三代核潜艇探索赶超的三个阶段。”“当时我们国家还缺乏有关核潜艇的专业知识,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参考资料,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甚至最开始的这些科研人员,连核潜艇到底应该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父亲就和其他科技人员说,我们随身都要带上三面镜子。一是放大镜,用来开阔视野,发现线索,跟踪追寻。找到了信息之后,拿上显微镜把信息放大,摸清它的具体内容和实质,最后还别忘了带上一个照妖镜,来鉴别真假,弃其不实之处,吸取真实的部分来为我所用。”

黄旭华院士的女儿、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黄峻博士为师生作了《我的父亲黄旭华》专题报告会。她分享了其父亲黄旭华院士一辈子为国家“深潜”隐“功”埋名三十载的故事,“当时没有先进的计算手段,只有算盘和计算尺,为了一个数据,经常要发动一批技术人员日夜不停地计算。核潜艇上有几万台设备仪表,几十公里长的管道电缆,还有成千吨的材料,都是些零零碎碎的重量。要想把它们装到艇上去,要符合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总重量必须要与艇的浮力相当。父亲和科研人员他们不光用算盘计算结果,他们还用磅秤来称。”

黄峻用一张张老照片述说着黄旭华院士和众多科学家、科研人员无怨无悔献身核潜艇事业的奋斗历程,也映照着科学家们的爱国心、报国志。

图片

黄峻也向同学们传达了黄旭华院士对学子的期许,“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请大家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珍惜学校为大家提供的学习平台,抓住机遇、打好基础,有理想、有本领,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在科学领域里,要敢于质疑、不断求新、敢于担当,要与时俱进、永不知足。”

图片

学校的学生代表赠送给黄旭华院士一封天省学子写给黄旭华院士的信和漫画作品《梦想起航》,并请黄峻代为转交,同学们还向她赠送了学生自己设计的纪念品。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张清杰表示,在天省设立“黄旭华班”是黄旭华院士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具体行动,也是广东院士联合会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实践,希望天省“黄旭华班”能够成为培养科学领域先锋力量的摇篮,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拔尖创新人才,助力中国的科技进步。

广州天省实验学校创办人、理事长莫道明表示,“黄旭华班”将为更多热爱科学,在数学、物理、科学等方面有潜质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平台,让学生对前沿科学有更高阶的认知,推动学生去探索、发现和研究,学校也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学生传承科学家精神,培养爱国、自信、有毅力、有担当的少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 通讯员邓慧美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胡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