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人民阅卷”:在作家与读者之间,文学刊物扮演怎样的角色?
——“《人民文学》,人民阅卷”座谈会、读者交流会在南宁举行
“我们精心安排活动,就是想表达好作品是我们的命脉,好读者是我们的至亲,版面是我们的卷面,恳请大家进行人民阅卷。”11月16日上午举行的“《人民文学》,人民阅卷”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这样说。这场座谈会上,既有莫言、陈彦、吴志良、彭学明、关仁山、欧阳黔森、汤素兰、肖勤、熊红久、次仁罗布、江子、肖江虹、王凯、蔡骏、丁晓平、蔡崇达、李琸等作家,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杂志发行合作方、“人民阅卷”活动合作基地以及媒体等各方代表,阵容齐整,“是一次难得的相聚”。
活动现场
1949年10月25日《人民文学》创刊号上有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首任主编茅盾在发刊词里这样总结《人民文学》的首要任务: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反映新中国的成长,表现和赞扬人民大众的伟大业绩,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人民文学。对于肩负这一文学使命的《人民文学》杂志来说,必须以优秀的文学答卷回应时代问卷,特别是在中国作协十代会提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明确要求之后,“人民阅卷”行动孕育而生。
施战军、吴志良、欧阳黔森、关仁山、陈涛、辽宁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艾明秋共同为《人民文学》文库“光的赞歌”丛书揭幕
从2022年《人民文学》刊物封二开设“人民阅卷”专栏,到举办“我与《人民文学》征文”暨“寻找老读者”活动,再到今年初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开展“文学寻亲”……“人民阅卷”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三年。这本75岁的老牌文学杂志积极依托新的传播、发行方式,更主动地融入现代传播格局,通过近一年的推进,逐渐形成了创、编、读、评、推一体的人民阅卷模式,并与祖国各地的读者建立了更为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系列活动之一,杂志社此次创造性地通过抖音平台公开选取20位“与辉同行”读者朋友,同时邀请数十年来关心支持杂志的作家、老朋友、新生代作者以及刊物的合作方共赴南宁,请“人民阅卷”。
在作家与读者之间,文学刊物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在想文学刊物在作家跟读者之间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桥梁吗,好像比桥梁还要复杂;加工厂,好像比加工厂还要复杂。一个好的刊物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提炼时代的精华,某种意义上能够引导文学的方向,甚至影响作家的创作。” 中国作协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成为《人民文学》的作者跟自己先是《人民文学》的读者密不可分。从1977年开始,莫言连续四年订阅《人民文学》,从中看到了全国文学的面貌,读到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作品,大家共同反映这个时代,老作家有对历史的回应,年轻作家有对未来的憧憬,这样的阅读为他后来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刊物与读者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作家实现文学价值的重要环节”,莫言说。
莫言被热情的读者包围
“我是《人民文学》滋养下长大的小孩。”中学时,蔡崇达因为参加了《人民文学》杂志以及当时旗下《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举办的一个作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从而确认自己是有写作可能性的人。同时,作为读者,他也通过《人民文学》确认了好的文学标准是什么。在“与辉同行”的直播间,他以自己作为最鲜活的案例之一,向读者们讲述与《人民文学》的故事。“《人民文学》的滋养和陪伴不只在创作刚起步时,而是在各个环节,包括现在”,蔡崇达说,自己的新作《命运慢跑团》和《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都是在《人民文学》编辑们的支持和引导下创作的。
杂志在陪伴和滋养作家,作家作品也在陪伴和滋养着广大读者。15日晚,在“《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交流会上,读者代表薛园春手握做满各种颜色标记的《人民文学》杂志,一度泣不成声:“读完蔡崇达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两篇小说《命运慢跑团》和《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我流泪了。他的父亲因为偏瘫而去世了,我的父亲是去年过世的。在他走后我一直没有走出来,我不知道今后要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下去。” 薛园春动情地朗读了一段作品,“这些话都像是爸爸对我说的,你应该怎么样好好地生活,我没有想到文学作品有这么大的力量” 。莫言关于文学期刊、作家与读者关系的论述在这里具象化了,也因为联结了作家和读者,包括《人民文学》在内的文学期刊才成为蔡崇达所说的“中国文学生生不息的第一现场”。
《人民文学》文库“光的赞歌”丛书
文学需要反映社会,更要改变社会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心中,“人民阅卷”活动与剧场演出有相通之处。“一个剧在剧场演出的时候,你听着1000个观众的呼吸,所有的反应和你写剧本时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个互动非常重要。”无论是戏剧创作还是文学创作,当作家下了很大的功夫,确实动用了情感和力量,“一定是有回应、有回报的”。他希望更多的创作者不要自我封闭,不要将完全个人化的东西反复“旋转”,因为“旋转”速度越高,很可能离现实越远,离读者越远,“你不关注现实,现实也不会关注你,你远离现实,现实就边缘你”。
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现实,甚至可以影响社会,改变普通人的命运。作家肖勤的两部作品《所有的心情都有秘密》和《廖崩嗒佩合唱团》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后,引起很大反响。前者关注的农村基层医疗和“新农合”问题得到整治,越来越规范,当地更多罹患癌症的百姓得以享受二次医保报销。而后者讲述支教老师小吉在村小成立了“廖崩嗒佩合唱团”,带领女孩们登上了“村BA”的大舞台。“感谢《人民文学》,‘人民’两个字给文学赋予了更多的力量,因为这个小说能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有这么大影响力,让基层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肖勤说。
活动现场
正如陈彦所说,把一些人物拉到时代的聚光灯下,让更多人看到,应该是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也应该是《人民文学》一个很重要的面向。而写出这样人物和故事的作品,会被读者看到,也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座谈会上,几位读者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及作家康岩发表在《人民文学》2024年第10期的报告文学《传经者顾锦屏》。张冬青是流着眼泪读完了“顾锦屏即将去北京学习工作前,回到家乡探望母亲”一段,她不禁回想起自己的故乡、亲人,那是温暖的港湾,也是心安的归处。她说,以顾锦屏为代表的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群体,值得人们用心记住。顾锦屏倾注心血的译著署名为集体而非个人,作者用《诗经》一样的语言赞美这个集体:岂曰无碑,译著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在读者张冬梅看来,顾锦屏是横渠四句的践行者,也是更多默默耕耘者的写照——人生虽渺小如微尘,但依然会留下闪亮的痕迹。
2024年1月23日《人民文学》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后,5天时间内,负责杂志印制的博鸿昊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劲松带着同事共加印了15万册,见证了杂志的历史。对公司员工来说,《人民文学》不仅是重要客户,也是“我们的精神食粮”,“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智慧”。他记得,一位机长请他帮忙要一本《人民文学》作为给儿子的生日礼物,只因为杂志中有一句“对少年来讲有梦就有希望,有梦就有动力,有梦就有无坚不摧的动力”。吴劲松感慨:“文学的力量如一束光,会在阳光接触不到的内心深处给我们带来温暖、希望、感动、坚强、坚韧和勃勃生机。”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