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杀吕伯奢全家,有三种说法

图片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杀死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全家,还说出一句让人痛恨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件事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呢?

这件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第四回。在小说中曹操因刺杀董卓,仓皇逃离京都,经过中牟县时,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但是被曹操的胸怀天下,誓报国恩的抱负所感动,于是放弃官位和曹操一同逃亡,故事就发生在逃亡的路上。


二人逃到成皋时,因曹操的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住在此地,曹操就带着陈宫来到吕家,打算向他打探家中消息,顺便住上一宿。见到吕伯奢后,曹操向他诉说了前因,吕伯奢也没有把他看成通缉犯,热情接待,并感谢陈宫,让他们安心住下。


同二人说完话,吕伯奢然后起身进入内室,过了很久才出来,说家中没有酒了,要到西村买酒,说完便匆匆上驴而去,此处令人生疑。曹操与陈宫百无聊赖的坐着,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曹操起了疑心,二人悄悄走到后院,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


曹操疑心他们要杀他,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与陈宫拔剑闯入,不问男女,尽杀之,一连杀死八人。二人搜到厨房,发现厨房绑着一口猪,才知道,误会了,杀错了,就急忙出庄上马。


走了不到二里,就遇见了吕伯奢,他带着买来的酒和菜。吕伯奢看见他们要离去,就问,为什么要离开,并说家中已杀猪招待,让他们再回去。曹操不答话,继续往前走,走了几步,又拨出剑,转过身,喊吕伯奢,“前面来的人是谁”,吕伯奢回头看,曹操挥剑把吕砍于驴下。


陈宫大惊,问曹操说,刚才是误杀,现在为什么还要他,曹操说,吕伯奢到家后发现全家被杀,必定不肯罢休,如果他带人来追,我们就我们就跑不掉了。陈宫接着说,知而故杀,是大不义啊。曹操于是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图片

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三国演义》上写的绘声绘色,但是这件事《三国志》没有记载,只见于裴松之注所引《魏书》、《世说新语》和孙盛《杂记》,并且三书的说法也不一。


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没有陈宫,只是曹操一个人。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路过吕伯奢家时,把他们一家都杀了。为什么要杀呢?


《魏书》的说法是:“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世语》的说法是:“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的说法是:“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按照《魏书》的说法,曹操是正当防卫,按照《世语》和孙盛《杂记》的说法,则是因疑心太重而误杀。《魏书》是比较维护曹操的,我们看后两种说法。


后两种说法中,孙盛《杂记》的说法又更具体。曹操“其食器声”,应该不是洗锅碗的声音,曹操这才疑心杀人。杀了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款待自己,因此“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凄怆,就是凄惨、悲伤,也就是说,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里也是很悲伤的。


《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应该来自孙盛《杂记》,并做了改动,“凄怆”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一改,差别就大了,更突出了曹操的奸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