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的购物网站、BBS为中心,到2010年的SNS普及,再到2020年AI工具的爆发式增长,00后的信息环境不断演变。他们从小就拥有智能手机,AI成为信息处理工具的标配。
作为数字原住民,面对海量信息,00后有哪些信息搜集的独门秘籍?面对“信息茧房”,他们持怎样的态度并将如何应对?
海量信息里“寻宝”评论区找“课代表”
随着数字生活的渗透,信息过剩、同质化、虚假信息增多成为人们的新困扰。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及社交网络时代的00后信息行为意识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数据总量从2013年的1.2万亿GB到2023年的10万亿GB,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直播、短视频内容同质化很严重,并且认为在日常资讯获取的过程中,谣言及虚假内容泛滥。
面对信息环境的新变化,00后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处理信息并迅速掌握核心内容呢?
首先,00后非常注重评论区的内容和质量,他们认为好的帖子不仅内容要好,评论区的质量同样重要。“评论区寻宝”正是面对海量信息寻找突破口的方法之一:打开视频或图文后直奔讨论区,把视频内容当作BGM(背景音乐),听听有没有关键字,同时查看评论区已经做过功课的人说了些什么。调查显示,72%的00后会参考评论区的内容,有人认为评论区的“课代表”作业是寻找信息的宝贵资源。
还有一种高效的信息收集行为是“养熟了再看”。即先点赞标记或截图保存重要信息,之后再统一查看。例如在选择护肤品时,点赞收藏一些产品的购入或开箱笔记,过段时间再回来查看是否更新了“用后感”。又或者寻找某个攻略时,刷到有用的评论,截图保存后统一对比查看,用以解决评论无法再被搜索到的“小难题”。
“AI初筛”则是更加适合新手小白的信息收集方式。即通过AI收集第一手信息,帮助快速入门、把握全局。此外,还可以利用AI进行心理咨询,即把AI当心理咨询师,满足了个人隐私不被泄露的需求。
重视信息源口碑接受硬广拒绝软文
面对海量信息,00后如何辨别真伪?他们重视信息源的可靠性,偏好透明直接的沟通,且灵活尝试及运用各种手段,帮助自己做出明智决策。
“发布者背调”是一种惯用手段。00后从判断“某篇文”转变为判断“某个人”。他们会搜索发布者的口碑,快速筛选信息真伪。例如,在匿名树洞账号的投稿中,查看博主过去的口碑。如果该博主被扒出来“恰烂饭”(收取企业费用后发布不符合实情的内容)的情况,其推荐的产品或方案可能会立刻被搜索者PASS掉。47%的00后表示,他们会查找作者过去的发布内容及作者的口碑,来判断其所说的信息是否值得信任。
00后对广告的态度是“吃硬不吃软”。有受访者表示,一目了然的广告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即使知道是广告,也还是会看。但软广伪装成另一种内容,让人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也因此,一些博主会将“广告”的字样打在视频上,让粉丝知道是广告并且自行决定要不要继续观看;或者即使接了广告,也会将真实使用感受写出来,让粉丝全面了解利弊,自己判断是否接受。
这也提醒广告发布者,有时直接真诚才更有效。
发布信息注重隐私AI换脸“不完全出镜”
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的今日,网络上不同想法的碰撞也更为激烈。采用以下方式,00后能在保护自己隐私的前提下,有效地传递信息给特定受众。
社交平台上,你是否看到过顶着统一的头像和ID的momo大军?在信息分享方面,00后更注重隐私保护,他们害怕被不了解自己的人攻击,也担心被认识的人发现,因此选择隐藏身份后再进行网络分享。
“出镜了,又没完全出。”有一类出镜博主,他们喜欢使用AI换脸来分享日常,比起完全不出镜,这种方式更容易拉近与网友的距离,但又不会暴露身份。其实,这种“重隐私分享”行为体现了00后对网络环境的敏感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日常防限流”是社交生活的必备技能。00后了解大数据的原理和优劣势,他们不仅规避算法,还会利用数据算法标签来规划自己所接触的信息。比如,用网络“黑话”代替原词:“桃子店”就是淘宝店铺,“海鲜市场”是闲鱼等。换个说法,规避不同平台间的敏感词系统。或者刻意控制一下发文频率,避免被系统判定为广告从而限流等。这些主动“调教大数据”的行为,均是00后在信息茧房中的积极应对策略。
此外,“库存式日记”则是“定向”信息分享的方式。相比直接将自己的感想、攻略等发表在公开平台,一些00后会选择储备私密的“信息日记”,在必要时分享给需要的人,免除了完全公开可能会被路人指指点点的困扰。
换身份打破信息茧房反向搜索了解事件全貌
面对信息茧房,有受访00后认为,一直被推送自己想看的东西,会使得人的思维变得更狭隘,无法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且,信息茧房容易造成“信息疲惫”:“由大数据及演算法推送的信息,都大差不差。一开始还会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新鲜感。”
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考研时期,搜过相关话题,App首页便全是考研信息。”有00后认为信息茧房并非全是坏处,只要使用妥当,也会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并且能带来安全感。
不过,00后并非一味地被动接受平台推荐的信息,而是主动选择和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他们如何在当今时代增强“对信息的自主权”呢?
建个空号,把个性化推荐关闭掉,然后看东西不用搜索功能,尽量减少大数据的影响;开多个账号,给自己安排不同人设,对比不同账号的搜索内容;或者,干脆积极配合大数据,孜孜不倦地把喜欢或不喜欢的内容标记出来,提高内容精度……面对信息茧房,因为了解大数据的原理及其优劣势,00后除了规避算法之外,还会利用数据算法标签来规划自己所接触的信息。
也有人热衷于“盲区探险”,他们担心自己获得的信息过于片面,会活用大数据影响较小的信息源,来打破茧房。比如,每天都会刷一下微博热榜,避免错过社会热点新闻,或者用类似搜索引擎、新闻App等聚合类工具跨平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等。
此外,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他们甚至会主动搜索和自己相反意见的内容,了解事情全貌并分析其原因和合理度,防止钻牛角尖。
“种草文”参考但不盲从偏爱真实自然信息
面对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营销内容,大部分00后自认为可以分辨出是不是企业主导的种草内容,不过,就算知道“真相”,也会对其内容进行参考。
在购物参考信息方面,00后展现出了独特的偏好。他们更倾向于相信“有保证的官方信息”和“真实自然的素人信息”。这表明00后在信息真伪辨别上具有一定的能力,也对主动营销持开放态度。
00后对“一眼真”和“一眼假”的信息有着明确的判断标准。他们认为官方发布的信息是一种承诺保证,言语真诚自然,图片无加工,这些因素构成了“一眼真”信息的特征。相反,“标题党”“浮夸措辞”“照片太精致”“评论区水军”等则是“一眼假”信息的关键词。在判断信息真伪时,他们会全方位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点赞量、评论量、过去投稿和关注列表等。
00后对种草内容的形式也有自己的偏好。他们更喜欢真实感受型的内容,如素人分享、测评和比较型内容,因为这些内容直接、高效,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收集信息和做出决策。此外,也偏好专业素人和分享型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全面的信息。
文/本报记者陈斯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