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城生态公园带如何兼具野趣与功能?

图片

“当我第一次从外滩慢跑至长宁外环生态绿道,大自然的气息扑面,我诧异上海竟然有这样绿意盎然、跑步的去处。”近日,在市政协的年末委员视察“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情况”专题活动中,有市政协委员提及,对于大多数时间待在钢筋水泥中的上海市民,多几个具有生态属性、多一些野趣少一点人工雕琢的公园是他们的向往。

环城生态公园带从环城绿带“迭代”而来。后者曾为改善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在外环线外侧规划建设的一条环绕整个上海市区的大型绿化带。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在专题座谈中解释,上海于2021年明确加快打造“一大环+五小环”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条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打造“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实现“环绕中心城的绿化带”到“环穿主城区的公园带”转变,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预计至2035年,“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公园,既需要生态环境空间又要配套服务。对于环城生态公园,难得的是野趣。如何平衡原生态以及人工元素,在为市民提供必要功能配置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维养成本?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们一致认为,在此后的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中,不妨减少人工干预,进行更精细地规划,以此控制后续维养成本。

保留野趣

“公园建设除了工程投入,后续运维资金也是一笔大帐。”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曾群建议环城生态公园更加原生态、保留野趣,减少过度人工设计、园艺方面的投入,这样后期维护也可以相应减少很多内容。

市政协常委、中国干细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毅说:“一年四季绿茸茸的大草坪是用经济代价换来的,要充分考虑后续维养能力是否匹配。公园的景观始终是为人服务的,过于精细化的设计未必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不少市政协委员认为,从市民的需求端观察,外环生态公园原汁原味的自然感受应当被充分考虑。实地调研中,他们对长宁外环生态绿道展示的野趣颇为认同。

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外环绿道的建设过程中,原有林带绿量、季相、品种等基底基调得到了最大限度保存。原有园路的改造和拓宽也尽可能减少了对苗木和地形的破坏,保护了外环林带原有的生态风貌。“我们还对部分过密乔木群落开展梳理,对其组织了合理抽稀及移栽利用。同时,发挥水文资源优势,贯通了河道、水系及沟渠,结合地形地势来设计绿道线性和走向。”

该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王晔菲告诉记者,目前外环绿道在确保生态生长的基础上进行养护,“结合林带标准,按照绿地养护要求进行养护”。

图片

刚需功能

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上世纪90年代,环城绿化带用于抑制城市无序扩张,改善生态环境。“十三五”末,环城绿带较好地发挥调节温湿度、净化大气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十四五”期间,环城生态公园带的规划建设聚焦整体功能提升,形成以生态森林为基底、打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空间和配套服务能级的环上公园体系,满足市民对于“家门口的公园”的向往。因此,委员们认为,公园建成之后的“产出”考量之一是市民是否充分享用。

这也意味着保留野趣和配套服务设置的平衡。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池洪建议,在提供休闲等功能的过程中,能否挖掘特色为市民提供独特的观赏体验,“比如说到欣赏红叶,人们自然联想到香山”。委员们提出,由于环城生态公园的郊野属性,安全因素要被充分、事无巨细地考量,“绿道里的驿站不上锁,下雨天步道比较滑等,是否安全?”

以长宁外环生态绿道为例,王晔菲告诉记者:“由于有水体,绿道夜间不开放。目前依托养护管理,实现基本功能(洗手间、存储、休憩等)共享开放。其他活动则通过备案制,由管理方提供基本服务。”

外环绿带的规划建设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锚固了宝贵的绿色空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建成超过4000公顷绿地,实施率达75%以上,占中心城公园绿地18%,森林覆盖率达43%。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今年底,“环上”建成开放26座公园,总量达到40座,累计实施“四化”改造面积约407公顷,累计建成外环绿道约93.6公里,“环上公园群”格局初步呈现。“环外”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已纳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五个新城”绿环主脉全面启动建设,临港顶科公园、青浦上达河中央公园等建成开放。

  作者:苏展

文:苏展图:赵立荣 张伊辰 编辑:刘力源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