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观鱼:金鸡奖落户厦门第六年,华语电影“三金”格局已洗牌?

全文2298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福建厦门开幕,各大奖项将于16日晚揭晓。

02《三大队》《年会不能停!》《志愿军:雄兵出击》《我们一起摇太阳》《热烈》《第二十条》六部电影将竞争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03此外,王一博、沈腾、林保怡、金巴、彭昱畅、雷佳音获提名;马丽、加华草、李庚希、张子枫、周美君、葛兆美将角逐最佳女主角。

04自2019年与厦门订下十年之约后,金鸡奖已在这个中国南方海滨城市落户六年,华语电影“三金”格局逐渐洗牌。

05金鸡奖与厦门的城市形象深深融合,旨在把厦门打造成“中国的戛纳”,打造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的新名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11月13日,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福建厦门开幕,各大奖项将于16日晚揭晓。
根据此前公布的入围名单,《三大队》《年会不能停!》《志愿军:雄兵出击》《我们一起摇太阳》《热烈》《第二十条》六部电影将竞争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影帝”方面,王一博、沈腾、林保怡、金巴、彭昱畅、雷佳音获提名;马丽、加华草、李庚希、张子枫、周美君、葛兆美将角逐最佳女主角。
图片
图片
自2019年与厦门订下十年之约后,金鸡奖已在这个中国南方海滨城市落户六年。
现在回看,2019年,也成为了决定华语电影“三金”(金鸡奖、金像奖和金马奖)日后走向的分水岭。
这一年,国家电影局暂停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台北金马影展;同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由两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
昔日审美互补、各有特色的华语电影三大奖逐渐“洗牌”,一个随着香港电影的没落“认命”,一个实现了把奖项“留在台湾”,一个背靠国内电影市场不断进步,三者的“含金量”悄然发生转变。
图片
由于主办单位不同,评选口味也不一致,这三个始于上世纪的华语电影奖项,在2019年之前,可谓特色明显。
创办于1981年的金鸡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与大众电影百花奖合称“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由于坚持“人民是电影永恒的主角”,业界认为,金鸡奖在提名和评奖上“偏爱主旋律和高票房”。
2005年,金鸡奖改为奇数年举办,与观众投票决定奖项归属的百花奖隔年轮流评选。同年,金鸡奖将香港、台湾电影人纳入评选范围。然而,两年一次的评选造成了奖项与电影市场的“时差”,加上举办城市一直在变,金鸡奖在2019年之前显得慢一拍,且不够稳定。
图片
历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举办城市
此外,2000-2013年,金鸡奖频繁产生“双黄蛋”的评选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奖项的竞争性和认可度。
图片
表格左起奖项分别为: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金像奖曾经的繁荣背靠着香港电影的强盛,自1982年创办以来,一度成为华语电影奖项的领头羊,并随着港产片黄金时代的文化输出强势辐射海外华人观众。但近年来,由于香港电影产业的停滞不前以及人才青黄不接,金像奖的存在感也随之越来越低。
2000-2010年代初,香港电影业相对繁荣,每年参选影片大致在50-70部;2010年代中期,参选影片下降到40-60部;2019-2020年,受到疫情和修例风波影响,参选影片数量进一步下滑,降至30-50部;2021-2024年,参选影片数量缩水至20-40部。
今年4月,2024年金像奖获奖名单公布,梁朝伟凭借电影《金手指》斩获最佳男主角,而该片去年在内地上映时,票房和口碑皆不尽如人意。
对参选电影的严格区域限制,也让金像奖备受“区域性”“保护化”的争议。该奖项坚持只让香港电影入围(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两个:导演为香港居民,出品公司至少有一家是香港注册公司,最少有六个主创是香港居民)。即使参选作品数量逐年下滑,金像奖主办方仍坚持不改奖项定位。
图片
香港电影金像奖参选资格
2011年,时任香港电影金像奖董事局主席陈嘉上曾颇为“悲壮”地表示,如果港片没落,金像奖也将“认命”,“如果没有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如果我们说香港电影在走下坡,那金像奖就是如实反映香港电影的现状。”
金马奖是三个奖项中历史最悠久的,创办于1961年,其评选风格被业界视为偏好文艺片,甚至比较排斥高票房电影,电影越是小众越容易获奖。
然而,这个曾号称华语电影“最包容”的奖项被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分子坑了。自2019年起,大陆和香港电影纷纷退出金马奖评选,国际品牌赞助商也开始回避,金马奖逐渐沦为岛内“自嗨”。
台湾资深媒体人唐湘龙曾在2019年的政论节目中讽刺称:“今年台湾影片一定大放异彩,尤其是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因为能够跟它比的也不多。”
图片
很多电影人为两岸电影失去交流桥梁而痛心。这期间,台湾电影产业也明显走起了下坡路。
2000-2009年,金马奖参选作品数量较为稳定,在50-70部之间,这段时间台湾本土电影占主导;2010-2019年,尤其是2015年后,参选作品数量显著增加,基本都突破了100大关,这与大陆电影产业的崛起、香港电影的部分复苏以及更多华语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息息相关;2020-2024年,少了香港和大陆电影报名的金马奖为了“挽尊”,开始将网络电影(未在院线上映)纳入评选范围,勉强将参选作品数量维持在100部以上,但其中为人所知的电影寥寥。
这种星光黯淡集中反映在红毯上,此前,金马奖颁奖典礼曾是海峡两岸电影人趋之若鹜的名利场,如今,已变成了无人在意的“糊咖聚会”。
当“双金”在自娱自乐中陨落之际,金鸡奖则展现出了十足的“上进心”,不仅将评选改为一年一次,固定在厦门举办十年,还让“双黄蛋”消失不见。自2019年以来,金鸡奖参选作品数量居于160-280之间,2024年达到251部。
图片
2015年以来,金鸡奖主要奖项未出现过“双黄蛋”,表格左起奖项分别为: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与此同时,一直被吐槽的金鸡奖主视觉海报也迎来了质的变化。
图片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主视觉主海报,以破晓啼鸣前专注凝神的雄鸡形象,与湿拓画的传统技法相结合,在视觉上给人以“百川汇聚”之势。金鸡百花电影节官方微博
2019年之前,画风是这样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奖项设置上,金鸡奖不仅聚焦国产电影,也放眼国际,2021年起增设“最佳外语片”,三年来已有《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漫漫寻子路》《燃烧的巴黎圣母院》获奖。2024年入围该奖项的是《母亲的直觉》《沙丘2》《金的音像店》《挑战》《奥本海默》。
在奖项吸引力不断提高、评选审美日益多元化的同时,金鸡奖与厦门的城市形象深深融合。
早在2018年宣布金鸡奖将落地厦门之际,时任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就直言,希望通过与厦门的合作,把厦门打造成“中国的戛纳”,不仅打造出中国的电影之城,也让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有一张新名片。
每年5月,国际影坛的目光都投向蔚蓝海岸的戛纳电影宫,这个昔日渔村,通过“美丽小城+电影文化+艺术家聚集”的碰撞,支撑起了一项长盛不衰的国际电影节。两相对照,厦门也具备这种地理优势,“海滨城市+全球最大电影市场+优质华语电影”的要素,具有打造电影奖项之都的潜力。
明年,中国电影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金鸡又啼晓,正是出发时,“金鸡+厦门”的实验最后能取得多大成功,拼的还是“含金量”。